吴良镛|对学识和事业要“贪得无厌”,这三位资深学者拥有这样的精神

“贪得无厌”是一个贬义词 , 常常用来形容人的贪心大 , 老不满足 。 据考证 ,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贪婪无厌 , 忿类无期 。 ”但事物是有多面性的 , 一些成语在不同的语境下 , 也会产生多种含义 。 诚然 , 人在物质生活上需要知足常乐 , 但在对学识和事业的追求上 , 似乎应该有“贪得无厌”的精神 , 有了这种精神 , 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 到达光辉的顶点和成功的彼岸 。
作者:马誉炜
吴良镛|对学识和事业要“贪得无厌”,这三位资深学者拥有这样的精神
文章图片

资料图:暮年的周汝昌先生 白继开摄说出“学而不厌 , 诲人不倦”这句名言的孔子 , 不就是因为有终生学习而不觉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的精神 , 才做到了满腹经纶、学富五车 , 进而留下了传承数千年不衰的思想和理念 ,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吗?一代伟人毛泽东历来主张在本领提高上要有“恐慌感” , 他曾说:“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 , 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 , 必须从不自满开始 。 ”这句话里的“不自满” , 就是“贪得无厌”的意思 。 正因为有不自满的学习精神 , 毛泽东和他们那一代共产党人才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建设中学习建设 , 做到了“活到老 , 学到老 , 改造到老” , 在做人做事、求知求实上 , 为后人树立了永不懈怠、永远向前的典范 。
提及在学识和事业上有“贪得无厌”精神的人 , 我想到了学术界的三位资深学者 。
【吴良镛|对学识和事业要“贪得无厌”,这三位资深学者拥有这样的精神】一位是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 , 他一生醉心于研究《红楼梦》 。 暮年的周汝昌双目几近失明 , 仅剩下一点听力 , 但直至2012年过世 , 他也没停止过思考 。 他曾说:“我一点儿也不想休息 。 我不是说九十多岁了 , 就该自由地过了 , 我要利用这点可能的时间和精力 , 把每天不断思考的新问题、新见解铺到纸上 。 不铺到纸上 , 我自个儿也忘了 , 这个消失了谁也替代不了 , 会让我觉得这是我研究了六十多年的损失 。 现在的写作是抢救性的 , 每天几百字也写 , 一千字也写 , 主题很分散 , 我这个人就是这么贪得无厌 。 ”先前 , 在右眼视力仅为0.01的情况下 , 他每天趴在一张简易的方桌上 , 把自己的思考写在纸上;那些凌乱的字迹 , 有时是一个字叠着另一个字的 , 只有他女儿能勉强辨认出来 。 到后来 , 他彻底看不见了 , 便整日苦思冥想打腹稿 , 而后口述出来 , 让三个女儿轮流记录 。 在他九十五岁那年 , 由他口述的姊妹篇《红楼新境》《寿芹心稿》相继出版 。
还有一位是新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先生 。 到南京金陵红楼梦博物馆的工地视察时 , 八十五岁的吴良镛因突发脑梗 , 一头栽倒在地上 。 当时许多人都以为吴良镛的工作生涯就此画上了句号 , 连医生都断定他这辈子不可能再站起来了 , 但病痛没有将吴良镛击垮 , 反而激发出他愈挫愈勇的拼搏精神 。 在康复治疗期间 , 吴良镛的半边身子完全不能动 , 别人练四个小时 , 他练八个小时;连小伙子都坚持不住的训练科目 , 他竟然能坚持下来 。 他告诉自己:“我不但要站起来 , 还要恢复到能写字、能绘画的状态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出院那天 , 吴良镛送给医院一幅书法 , 苍劲有力的字迹 , 是为康复治疗交出的最好答卷 。 出院后 , 吴良镛仍然闲不住 , 思维的活跃程度甚至超过年轻人 , 几乎每天都有新想法、新创意迸发出来 。 他的枕边总放着本子和笔 , 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 , 就是打开本子记下自己想到的问题 。
第三位是年逾百岁才过世的经济学家杨敬年先生 , 他在妻子突发脑溢血终身瘫痪、独子病故 , 人生不幸接二连三袭来的情况下 , 仍怀着“欲为国家兴教育 , 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赤诚之心 , 教书育人 , 著书立说 。 七十岁以后 , 他创造了十项重要成果 , 除去译作 , 撰写的论著超过一百五十万字 。 九十岁时 , 他出版了哲学著作《人性论》;九十三岁时 , 他出版了译作《国富论》——当时他每天工作八小时 , 用十一个月完成了七十四万字的书稿 , 又陆续补充了六万字的索引 , 而这一字一句都是手写的 。 一百岁时 , 他还出版了二十七万字的自传……学生们曾经送给老师一块匾 , 上面写着“生命从百岁开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