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福乐画家|黄宾虹的画妙在哪?

宾虹老人身前说自己五十年后才能被人认识 。 五十年并非确数 , 泛指常人难以理解自己 , 需要等待久远 。 本世纪初 , 一个特大的“画之大者——黄宾虹热”果真如期而至 , “人人学宾虹”的山水画现象 , 几乎覆盖大江南北的中国画坛 。
巍巍乎画之大者 , 高山仰止!诚如潘天寿先生赞宾虹老人语:“五百年 , 其间必有名世者 , 吾于先生之画学有焉 。 ”五百年不世出 , 一出世却迟至七十岁形成个人风格 , 九十二岁离世 , 身后五十年才名世 , 历举数千年画史亦绝无仅有 。
宾虹大师云:“造化 , 天地自然也 , 有形影常人可见 , 取之较易;造化天地 , 有神有韵 , 此种内美 , 常人不可见 。 画者能夺得其神韵 , 才是真画 。 ”又云:“艺术流传 , 在精神不在形貌 , 貌可学而至 , 精神由领悟而生 。 ”画夺神韵 , 此种内美 , 常人不可见 , 那么作者本人得与常人有别 , 此乃一要素 。 所以又强调:“纯全内美 , 是作者品节、学问、胸襟、境遇 , 包含甚广 。 ”我们不妨也由此入门进行探究 。
陈福乐画家|黄宾虹的画妙在哪?
文章图片
黄宾虹西泠远望轴1953年浙江省博物馆藏
第一 , 参悟“内美” , 源于做人 。
黄宾虹年轻时激情喷发 , “戊戌变法”前曾驰书康有为、梁启超 , 声援维新变法;并参与徽州革命党人的活动 , 与谭嗣同交谈革命 , 与安徽同人创建反清救亡的“黄社”等组织;习武办新学 。 此后 , 投身新兴报业 , 编辑国学丛书 , 满怀爱国情怀 , 弘扬爱国精神 。 故此 , 他绝非关在画室里的区区一介书生 , 而是有血有肉的爱国男儿 , 是经过民主革命洗礼的新文化人 。 这与黄宾虹艺术具有极强的时代性不无内在联系 。 他从事金石书画创作以及古物收藏也旨在对民族精神文化的保存和弘扬 , 充满家国情怀 。
1948年《民报》采访人员在杭州艺专的栖霞岭宿舍作采访 , 85岁的宾虹老人有过一段感人的讲话 , 其中说到“世人只知艺术是一种陶冶性情的东西 , 其实不然 。 艺术不但可以陶冶恍性 , 也可以重整社会道德 , 挽救民族危亡 , 这在历史上已不乏先例 。 我们应该知道 , 历史上凡世乱道衰之际 , 正是艺术努力救治的机会 。 世界民族的生命最长者 , 莫过于我中华 , 其所以能屹立于世 , 垂数千年而不致衰退灭亡者 , 其所表现的事实 , 就是艺术 。 ”(10月9日《民报》)宾虹老人无论著述 , 无论作画 , 立足点均源于此 。
以至于1950年杭州艺专虽聘其为教授而列入“暂不任课之教员” , 1951年师生作品展又把“宾老的山水画挂在暗角里 , 潘天寿的画挂在走廊里 , 被风吹得飘曳不定…… , 宾老神情黯然 , 说:现在他们不需要我们这套了 , 还不如回乡种地 。 ”这与“当官不为民做主 , 不如回家种红薯”是一样的爱国爱民箴言 。 宾老一生“国学求治”“艺术救国” , 声言崇敬民族艺术传统 , 有志于发展民族艺术 。 他倡导“民学” , 认为“君学重在外表 , 在于迎合人 。 民学重在精神 , 在于发挥自己 。 ”民学发扬的是一种“内美” 。 “江山本如画 , 内美静中参;人巧夺天工 , 剪裁青出蓝 。 ”黄宾虹的这首诗说得何其明白 。 在弥留之际 , 他期待50年后有人能看懂他的画 。 如今半个世纪已逝 , 黄宾虹的绘画愈发受到广泛关注 , 并正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 影响着当今的中国画走向和精神层面的中国社会 。 黄宾虹一生告诉我们 , 参悟内美 , 源于做人 , 既需先天禀赋 , 又要后天修为 。
陈福乐画家|黄宾虹的画妙在哪?
文章图片
黄宾虹雨景写意轴1952年(浙江省博物馆藏)
第二 , 酷爱传统艺术 , 醉心神韵内美 。
黄宾虹对传统艺术入骨的酷爱 , 立志作出贡献 。 生前喜爱宋代哲思邵雍的名句:“何物羡人 , 二月杏花八月桂 , 有谁催我 , 三更灯火五更鸡 。 ”亦是黄老临终最后的留言 。 二月杏花八月桂 , 象征古代科举二月乡考、八月会考 , 两次科举向往金榜题名;“三更灯火”和“五更鸡叫”谓不倦努力 , “有谁催我”谓自觉自愿 。 此诗句印证了黄老分秒必争、孜孜不倦、刻苦钻研、至死不渝的一生 。 宾虹老人一生热爱自然造化 , 醉心古物神韵 , 进进出出收藏历代书画、古玺、古物、各类文物愈万 , 并一一加以考订辨伪整理 。 有史料记载 , “1929年4月10日(当时)教育部第一届全国美展古画参考品目录 , 神州国光社黄宾虹君提供了94件藏品 , 为藏家之冠 , 远超位列第二的大风堂(张善孖、张大千)的42件 。 ”无疑这仅仅是宾虹收藏之一角 。 先生自己一生写生创作书画近万幅 , 文字著作评述200余万言 , 完全是一个沉浸于古代文化传统的大儒 。 黄宾虹辞世后家属遵照老人遗嘱捐献给浙江省博物馆的黄老作品4000余件 , 加上各种收藏 , 总共达万余件 。 黄老终身对于民族文化之宝摩挲爱抚 , 精研之至 , 透过物质形态痴迷神韵内美而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地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