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文物收藏|外国银元横行中国的那100多年( 二 )


从专业上说 , 中国的造币方法一直是“范铸”方法 , 即模铸法 , 往往先以泥制模 。这属于原始的手工业方法 , 产量受限 , 而且费用不低 , 这一方法被认为2000多年以来没有进步 。我曾经去上海博物馆的钱币馆参观 , 中国历代的铸钱确实在外观上改进不大 。相反的是 , 源于希腊钱币文化的欧洲在文艺复兴之后随着市场需要的变化 , 在18世纪就利用机器铸钱 , 这一方法后来才传到中国 。
钱币,文物收藏|外国银元横行中国的那100多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袁大头
正因如此 , 外洋流行可谓引导中国货币文化的“一次大革命” , 带动中国自制银元的萌生 , 比如“龙洋”“袁大头”等 。尽管如此 , 直到民国 , 外洋始终流通 。根据货币专家的考证 , 早期中国自制银元与外洋成色接近 , 大概都在27克左右 , 纯度约在9成 。民间对于银元的喜爱 , 到底还是因为其分量十足、制作精美 , 陈存仁的记载亦印证鹰洋在清朝时普遍流行 , 甚至与“龙洋”“袁大头”等在同一时期等价使用 , “银元每一个 , 是用白银七钱三分铸成 , 库秤是七钱二分 , 银质最标准的是墨西哥铸成的 , 上面有一只‘鹰’ , 所以又称为‘鹰洋’” 。陈存仁还解析了俗语“财不露白” , “白”字旧时指银元宝或白银 , 后来即指白银制成的银元 。
根据陈存仁记载 , 银元早期在上海叫银饼 , 他曾亲眼见过 。这些银饼多是咸丰六年(1857年)在上海经营“沙船”生意的富商私家所铸造的 。这算是国产银元 , 比起“龙洋”之类官方授权的银元更早 。规定每一饼有白银五钱 , 手工打成 , 目的是每月发工资时 , 免得称量碎银引起争执 。当时这些银饼中最流行的是上海富商王永盛所造 , 有货币史学家说其是银模制作 , 后来由于仿铸很盛且成色低劣 , 最后就停铸了 。后人所见的多是仿照品 , 不知陈存仁所见是否为真品 。
钱币,文物收藏|外国银元横行中国的那100多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西班牙本洋
从银饼的昙花一现 , 也可看出外洋胜出的根本原因 。货币是一种公平竞争的市场交换媒介 , 外洋胜出到底还是前面所谈清代币制混乱带来的结果 。混乱低劣的货币制作情况之下 , 外洋以其制作精美以及标准化而大受欢迎 , 其种类有数十种之多——值得一提的是 , 即使在银饼铸造的咸丰六年 , 上海本地市场还是流行西班牙银元 , 也就是所谓的本洋 。
外洋的流行 , 除了带来便利 , 也促进中国向白银化又进一步 , 这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 官方曾经有意禁止洋钱流通 , 道光九年(1629年)上谕 , “联闻外夷洋钱 , 有大髻、小髻、蓬头、蝙蝠、双柱、马剑诸名 , 在内地行使 , 不以买货 , 专以买银;暗中消耗 , 每一文抵换内地纹银 , 计折耗二三分 。自闽、广、江西、浙江、江苏渐至黄河以南各省 , 洋钱盛行 。凡完纳钱粮及商贾交易 , 无一不用洋钱 。番舶以贩货为名 , 专带洋钱至各省海口 , 收买纹银 , 致内地银两日少 , 洋钱日多 。近年银价日昂 , 未必不由于此” 。然而外洋的便利性使其一直流行 , 实际上 , 大清帝国官方本身也不得不依赖外洋 , 在税收以及对外赔款中 , 外洋经常出现 。、
【钱币,文物收藏|外国银元横行中国的那100多年】讽刺的是 , 民间数百年间积累的外洋 , 直到银本位结束之时也仍旧存在 , 这些外洋在金圆券风潮中不少进入政府囊中 , 一位外国采访人员如此记录金圆券时期的政策 , “它以逮捕和抄家相要挟 , 迫使人民把自己的金银、墨西哥鹰洋和所有外币全都交给中央银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