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英语|光环之外的二本生:“沉默”中期许未来( 四 )


除去鸡零狗碎的现实外 , 培养一点爱好是种很好的“逃生通道” 。 爱好仿佛是精神出口 , 如果这个精神出口能让自己有一些额外提升 , 那是再好不过了 。 对我而言 , 这个出口就是多去看看这世界 , 在地球的另一个角落 , 人们过着怎样跟我们相似或迥异的生活 , 去探访奇奇怪怪的自然景观以及人文风俗 , 也可能是路上一段神奇却美妙的际遇 , 去感受世界纷繁 , 自身渺小 。
现在的我深信几个道理:这个世界没有捷径可以走 , 得到和失去都是等价交换 , 起起落落是人生常态 。 理解这几点之后 , 我就能够保持比较淡定和坦然的人生态度了 。 拖延症虽然依旧有 , 但是慢慢自愈了;不惧怕疼痛 , 逐渐变得勇敢 , 会去正面迎接击打生活的直线球了;更加外向和包容 , 能够和更多不同类型的人交流了 , 也尝试并喜欢上了很多奇奇怪怪的食物 。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到底是什么呢?
我认为是能够接受自己平庸的事实 , 并且仍旧对生活抱有期待 , 认清生活的平淡本质 , 并且接受平淡的幸福 。
---------------
两次考研后 我从二本生成为名校硕士
李少波
“山东学霸多”的“偏见”似乎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 , 但这背后却是山东教育资源竞争激烈的残酷现实 。 作为十年前参加高考的山东人 , 我对高考的经历仍然记忆犹新 。 高考的确是决定人生走向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 能为接下来的很长一段路程奠定基础 , 却并非人生的全部 。 高考过后 , 依然会有其他重新选择、再次开始的机会 , 比如考研 , 这对我来说 , 就是改变命运的关键点 。
在十年前那场考试中 , 我未能考出理想成绩 , 并因此与梦想大学失之交臂 。 第一志愿东北大学未录取 , 我被调剂到山东泰安一所很普通的院校 。 我想去复读 , 但最终听从家人建议 , 还是向现实“妥协”了 。 一来 , 是因为家人格外反对我复读 , 二来 , 因我努力说服自己 , 在四年之后的考研中再争取一次机会 。
彼时心高气傲的我 , 进入大学后 , 不得不面对心理落差 , 有大半年时间都在努力调整适应 。 后来我慢慢明白 , 学校水平只是大学生活的一个层面 , 而这四年丰富精彩与否 , 取决于自己如何看待现实 。 与其埋怨学校不够好 , 不妨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已经做到最好?是否利用有限资源 , 为自己追寻最大的价值?
我很庆幸 , 当时我没有在懊恼和不甘中迷失 , 而是找到坚持和努力的方向 , 也渐渐发现本科学校具有的独特魅力 。 我认真学好专业课程 , 将之视为大学生活一大主线 , 也把它当作考研方向 。 我有意识地全面发展兴趣 , 发挥在文字方面的特长 , 拓展生活维度 , 增添其他可能 。 这些在我以后的生活中也颇有益处 。 我还结交了一些良师益友 , 他们在我从稚气未脱走向成熟的过程中 , 给予我诸多帮助和启迪 。
尤其是大学中养成的读书习惯 , 一直延续到现在 , 阅读与思考已经融入了我的血液与灵魂 。 我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书籍 , 建立知识体系和思维框架 , 学会批判性思考与理性分析 。 对我们这些山东的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 , 考研并不是大学后期几个月的努力过程 , 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与努力都在逐步靠近这个梦想 。
或因太过重视和紧张 , 我第一次考研成绩并不理想 , 数学尤其差 , 直接导致我与梦寐以求的北大失之交臂 。 梦想经过四年洗礼 , 并未变得更清晰 , 反而再次蒙上一层薄雾 。 四年前的不甘再次涌上心头 , 无处排解 。 我放弃在老家当公务员的机会 , 决定再考一次 。 不同的是 , 妈妈这次坚定地站出来支持我 , 替我顶住家里的压力 。 我知道 , 这是我唯一的机会 。
我与妈妈达成共识 , 不再报考北大 , 因为她觉得风险过高 , 我有可能再次无学可上;我心里也有些犯怯 , 毕竟第一次考研数学成绩如此之差 。 于是 , 我决定跨考人民大学的英语翻译研究生 , 这比考北大的风险小很多 。 想到自己英语成绩一直很好 , 本科阶段还辅修了英语第二学位 , 我心里也有了更多底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