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光环之外的二本生:“沉默”中期许未来
编者按
开学啦,又一批新生开始大学生活 。每当此时,那些考高分、上名校的“学霸”总成为舆论热点 。其实,名校光环之外,更多是“二本”“三本”的普通大学生 。他们构成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群体,是金字塔底部的庞大基础,也是未来求职就业的主力军 。关注他们,就是关注多数年轻人的成长,从他们的身上可以照见平凡人的生活,更可以照见理想与奋斗所期许的未来 。
大学“创业培训营”告诉我 做个网店小老板不丢人
陈鸣泉
记得高考那年,一次家庭聚会,我在义乌经商的大伯喝了点酒,拍着我的肩膀说道:小伙子,好好考,考上个名牌大学光宗耀祖,别像大伯一样“去市场摆摊” 。当时,我嘻嘻哈哈陪了陪笑,笑里带着尴尬——因为我很清楚,名牌大学这个东西注定与我无缘 。后来高考放榜,我只考了二本,大伯再见到我,没再说什么名牌大学和摆摊的话,只是对我说:我能当上大学生,比他们那辈人已经强多了,好好念,将来会有出息 。
尽管那时我对成年人的世界懂得还不多,但我已经可以隐约感觉到:大伯对自己的社会身份其实充满了不甘 。尽管他的收入还算不错,但在他(以及我的其他长辈)看来,做小买卖终究是一件不太入流的事 。在我的成长环境中,读书上进、进入体制才是人们眼中的一等出路,就算自己单干,也得有个正经注册的公司,才能让人称一声“老板”,倒腾小商品这样的生意,很难让人高看几眼 。
然而,命运很有意思,我不仅在读书这件事上天赋有限,而且竟然真的在毕业之后,跑到互联网上“摆起了摊”,成了一名小小的网店老板 。不过,和当年不同的是,今天的我已经不再懵懂,也一点都不觉得“摆摊”是什么丢人的事,事实上,正是我在大学度过的日子、学到的东西,让我成了一个有能力养活自己的网店老板,同时板正了我的观念 。
在大学里,我念的专业名曰“电子商务” 。报考的时候,我满心以为学了这个,将来就能进到阿里、京东之类的企业工作 。然而现实很快给了我迎头一击——第一节专业课,老师就告诉我们:那些大企业的工作是给985、211的学生准备的,至于我们,最好还是放下幻想、做好准备,用自己的双手给自己“挖”出一条生路 。
可贵的是,学校并没有因为我们这些“苗子”天资有限,就对我们“放任自流”,而是扎扎实实地教会了我们不少到社会上求生的技巧 。之前,我和一名在211大学念书的表兄交流时,曾经以为大学生活就是上课、刷学分、考资格、混社团,而从没想到过:原来在我的学校,课程的主要内容,就是为我们将来走出校门打基础的创业实践 。
从大二开始,学院便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网店 。尽管绝大多数同学的网店一开始根本赚不到钱,甚至没几个客人,但老师们一直在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事业” 。这时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上的这个“电子商务”专业是这个意思 。
相比于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活,我所在的专业更像是一个四年期的“创业培训营”,但我不仅没有觉得受骗,反而觉得很有收获 。事实上,我刚刚考上二本那段时间,不止一次听到有人说:很多二本院校根本就是在骗钱,表面上为社会培养了不少大学生,但社会根本用不到这些“多余”的人才 。那段时间里,我经常为自己的未来感到害怕和迷茫 。然而,我的大学用实际行动证明:二本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可以有独一无二的用处 。
其实,不论是我们这些学生还是讲台上的老师,都很清楚一件事——我们这个学校的文凭拿出去,并没有多少含金量 。但是,正视这个事实之后,我们并没有自我放弃,而是通过培养实实在在的谋生能力,代替形式上的“大学教育” 。记得大三有一门专业课,名叫“电商实务”,一学期只有四堂老师在台上讲授知识点的正课,其他课时里同学们都在打理自己的网店 。但是,老师并不是对我们“放羊”,而是会随时与我们联系,与我们讨论开店过程中的困境,给我们排忧解难,而那门课最终的成绩也是以网店的经营成果排名计分 。如今回想起来,尽管那时我们开的店大多只是小打小闹,但很多和我一样在毕业之后走上电商之路的同学,都是在那时积攒起了最早的开店经验与人脉资源 。
推荐阅读
- 天涯共此时|舞蹈出身却被迫成为央视主持人,颜值不输李红,半隐退后生活成谜
- 渔光曲|《渔光曲》是第一部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影片,还有人为此牺牲
- 浙样的生活|刚刚,抓到了!
- 公益性|“家门口就业 拥抱新生活”——广西公益性岗位稳就业见闻
- 创新服贸|创新服贸 互惠共享 | 智能科技改变生活 服务贸易添新元素
- 创新服贸 互惠共享 | 智能科技改变生活 服务贸易添新元素
- 乌鲁木齐市多地区疫情风险等级下调 生产生活秩序正有序恢复
- 西藏|林芝久巴村:海拔3000米 甜蜜生活种出来
- 新疆|【幸福花开新边疆】在勒门巴民族乡,真实的边境生活是这样子的
- 人品|有人说“现实生活中,人品好的人,往往话不多”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