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小木耳”脱贫,茶产业致富——陕西多彩产业里的小康生活

“小木耳”脱贫 , 茶产业致富 , 养蚕缫丝增收——陕西多彩产业里的小康生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光明日报记者 陈晨 王远方 张哲浩
“看一看 , 我们的木耳个大肉厚 , 没有任何污染……”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的木耳展销中心里 , 26岁姑娘何锦漪正在大厅一角做直播 。 这个记录了柞水木耳种植进化史的大厅 , 也见证着“小木耳 , 大产业”的发展历程 。
云雾笼罩下的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茶山 , 多了几分清秀柔美 , 不少游客漫步于此 。 蒋家坪村党支部书记罗显平最近时常泡在茶山 , 看看茶树的长势 , 盘算着“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路子怎么走得更宽 。
选茧、洗茧、缫丝、翻丝……石泉县天成丝业有限公司车间里 , 经过近20道工序 , 雪白的蚕茧变成银丝 。 作为汉代“鎏金铜蚕”的出土地 , 在石泉 , 时光流转千年 , 养蚕缫丝业依然繁荣 。
产业找对头 , 小康有奔头 。 小小的黑木耳做出了大名堂 , 绿叶子的香气飘出大山 , 小白蚕“吐”出了致富路……在三秦大地 , “黑”“绿”“白”产业映照出的 , 是多彩的小康生活 。
木耳做出大产业
秦岭多宝 , 木耳是其中之一 。 可直到几年前 , 金米村村民肖青松都没觉得木耳这个“宝”有多大价值 。 “我们的木耳虽然品质很好 , 可祖祖辈辈种木耳 , 靠天吃饭产量低 , 还得为销路发愁 , 种个小木耳咋就能致富?”接到村干部劝他回乡种木耳的电话时 , 在外打工的肖青松心里直犯嘀咕 。
肖青松的担忧不无道理 , 要把木耳产业做成脱贫攻坚主导产业 , 首先就得解决“靠天吃饭产量低”的问题 。 对此 , 柞水县引入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团队并成立工作站 , 选育出5个宜栽品种并大面积推广 。 金米村还引进5家农业龙头企业 , 建成木耳大数据中心、年产2000万袋的木耳菌包生产厂和年产1000吨的木耳分拣包装生产线 , 发展5个智能连栋木耳大棚 。
2018年 , 选择回乡的肖青松发现村子变了 , 木耳种进了大棚里 , 甚至连销售方式都变了 , 他亲眼见识了“直播带货”的力量 。 看到眼前的变化 , 肖青松有些心动 , 但仍有担忧 。 “当时以为需要投入很多成本 , 怕自己拿不出这么多钱 。 ”肖青松说 。
不过了解清楚村里的政策后 , 肖青松的顾虑彻底没了 。 原来 , 在金米村 , “借棚还耳、借袋还耳”的模式让贫困户无须资金就能参与木耳产业 。 村集体免费提供大棚和木耳菌袋 , 每季木耳采摘结束后 , 农户将成品耳上交统一销售 , 村集体将销售资金扣除借袋成本后返还给农户 。 2019年 , 肖青松承包了两大棚木耳、3.36万个菌袋 , 年收入四五万元 , 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
现在 , 金米村的木耳越来越有“含金量”:农户通过自己的手机就能控制大棚的温度、湿度和光照 , 还能及时查看木耳的生产情况;木耳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让消费者只需扫描二维码 , 就能查到木耳出产地和质量信息 。
找对了脱贫的路子 , 金米村还有更多打算 。 驻村干部吴正超介绍 , 金米村将延伸发展黑木耳脆片休闲食品、木耳粉、木耳茶、木耳保健食品、药品等系列产品 , 进一步提高木耳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
茶香飘出蒋家坪
【农业|“小木耳”脱贫 , 茶产业致富——陕西多彩产业里的小康生活】从山脚出发 , 车子在青山中绕过二十多道弯 , 终于来到蒋家坪茶园 。
“刚刚你们走的那条4、5米宽的水泥路 , 以前就是条两米宽的小土路 。 平时都不好走 , 赶上雨天的话 , 进出都难 。 ”罗显平笑着告诉记者 。
话语间 , 蒋家坪村此前贫困发生率高的些许原因已被点破 。 虽然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光照 , 使得这里的茶茶香浓郁 , 但因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 , 加上茶叶市场没有打开 , 茶园日渐老化 , 蒋家坪茶香始终没有飘出村子 。
2014年 , 蒋家坪村引进女娲凤凰茶叶公司 , 对1200亩茶园进行了改造提升 , 并建成1000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厂 , 年产茶叶15吨、产值400多万元 。 加速发展的茶业带动贫困户106户348人增收 , 人均年增收超过1000元 。 “高山、绿色、富硒、零污染”的茶叶带着茶香飘向了远方 , 村民们也尝到了甜头 , 越来越多的农户或拾起自家荒废的茶园 , 或开种新的茶园 。 茶叶 , 真正成为蒋家坪村的支柱产业 。 2016年以来 , 蒋家坪村累计实现脱贫197户532人 , 贫困发生率由45%下降至0.74% , 并于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