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本田发家史
哈喽 , 我是L姐 , 专门吧啦不一样的日本制造 。 文中内容都是我参考国内外资料 , 结合日本相关人士那里得来的消息 , 添加自己的见解撰写而成 。 如有偏差或失误 , 欢迎你来指正~
本田品牌精神:Be Your Wing本田宗一郎被誉为“日本福特” , 是日本“经营四圣”之一 。 关于他的传说有很多:在员工眼里 , 他是一个“暴脾气老头儿” , 会骂你 , 狂吼“这都干不好 , 赶紧卷铺盖卷儿滚蛋” , 也会在你工作犯难的时候一语惊醒梦中人;在汽车和工业爱好者眼里 , 他“不务正业” , 副业做的比主业更好 。这一次 , 我想放下滤镜 , 围绕本田的两次破产危机 , 为你还原一个真实的本田 , 真正去了解本田创始人本田宗一郎的睿智 。 看完 , 你或许会拼凑出本田发展最关键的版图 , 发现他“不务正业”的背后 , 都看到了什么 。本田的真实故事其实比传言有意思的多 。 有一本书叫《本田的造型设计哲学》(东方出版社出版) , 故事、案例非常多 , 作者是本田宗一郎最得力的产品设计师之一岩仓信弥 。 如果你想体验丰田一线对产品哲学理念的极致打磨 , 这本书非常值得入手 。当然 , 你也有一次白嫖的机会 , 文末看福利~❤️]现在的本田是一家名副其实的巨型企业 。 但过去 , 本田结结实实经历过两次危机:第一次发生在1955年前后 , 当时摩托车产业发展受阻 , 人们都觉得“本田要完”;第二次发生在1965年前后 , 本田进军汽车领域并创建量产工厂 , 突遇经济危机 , 被媒体狂扒“黑色丑闻” 。正是这两次危机 , 让本田宗一郎充分显露出了自己的优缺点 , 也让我们能真正理解他为什么会被誉为“出色的经营者” 。
本田宗一郎本田诞生的真实情况1948年 , 本田技研工业在日本滨松创立 。 20世纪50年代 , 滨松有很多摩托车制造商 , 仅1953年一年就有113家新摩托车制造商加入 , 相当于每3天就有1家制造商跻身摩托车制造 。 虽然摩托车在当时是“赚钱的生意” , 但谁都能做 , 因为几乎所有的摩托车制造商都在从外部购买主要零部件 , “稍微加工一下” , 摩托车就造出来了 。 本田也一样 , 先是大量购买军队使用的通信机用小型发动机 , 再经过加工安装在自行车上 , 这就是它摩托车事业的开端 。
本田创始人:本田宗一郎| 误解一:本田宗一郎喜欢“汽车”提起本田宗一郎 , 很多人会有“爱车大叔”的印象和评价 , 但他真正喜欢的其实不是汽车 , 而是“机床” 。本田宗一郎收集过美国玛格公司等国外一流企业的机床目录 , 从那开始他就一直想买机床 。 当时日本的机床精度很差 , 为了做出好产品 , 本田宗一郎梦想通过购买欧美高性能机床来提高生产效率 。 如果你研读过本田历史 , 会发现他对“机床”异常执着 , 这是本田崛起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
专栏超强机床制造 市场研究与策略6讲作者:日本制造业内参39.9币8人已购查看| 误解二:只有本田着眼于摩托车成长起来20世纪50年代初 , 日本经济高速成长 , 一般人出行会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者搭乘电车 , 反正买不起四轮汽车 。车企发展也很突出:丰田第一代“皇冠”上市;日产推出“Datsun 110型系”和“210型系”;三轮车领先企业是马自达和大发 。 其中 , 买皇冠的主要是出租车公司 , 买Datsun 的主要是医生 ,买不起四轮汽车的中坚公司倾向使用三轮车 。 那时候的汽车是超高端产品 , 一般人和企业买不起 , 所以由自行车衍生出来的摩托车开始广受青睐(摩托车主要活跃在商业街中 , 用于在各个商店送货) 。关于本田在这段时期的发展 , “只有本田着眼于摩托车成长起来“的故事广为流传 ,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 因为1954年的时候 , 本田不过是200多家摩托车制造商中的一个 。 直到1955年 , 本田遭遇第一场危机 。《日本摩托车产业结构变化与竞争(太田原准·经营史学34(4))》中记载了1955年的“摩托车公司退出总数” , 总共有137家公司 。 前面我们说1953年有113家公司进入市场 , 何曾想短短2年后就有137家公司退出市场 , 这相当于每3天就有1家公司退出 。很多人奇怪 , 这2年日本车企到底发生了什么?很简单:1955年日本经历了一场轻微的经济衰退 , 有些体力不支的厂商陆续倒闭 , 本田也不可避免地迎来了生命中的第一场考验 。
本田宗一郎第一次危机| 资本600万日元 , 却买入4亿日元的机床为什么说机床是本田崛起的重要一环?它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事实上 , 随着越来越多的新企业进军摩托车领域 , 本田宗一郎在1952-1953年进行过一次重大投资 , 主旨就是买买买 , 疯狂采购欧美高端机床 。 当时的投资高达4亿日元 , 而相比之下 , 本田的资本只有600万日元 , 这只能用疯狂来形容 。 当时的论调 , 自然也是如此 。前面提到 , 1955年有137家公司退出摩托车行业 , 本田的业绩自然也受到了严重冲击 。 刚用4亿日元购买了一批机床就遇到了经济萧条 , 任谁看本田都没救了 。当时的媒体对本田的经营策略进行了口诛笔伐 。 如 , 1956年4月28日号的《钻石》就批评本田说:“技术人员一看到高效率的机器就开始欲罢不能 , 非要高价购买 。 结果呢?买了之后怎么也用不完 。 ”是的 , 本田的巨额投资在当时并未获得口碑 。本田宗一郎究竟是怀着怎样的心态去购买机床的 , 我们可以参考《日经新闻》连载栏目“我的简历”中本田宗一郎的亲述:“我为什么要购买4亿日元的机床?因为即使本田破产了 , 这些机床也会留在日本 , 用于培育日本的产业 。 ”1962年8月连载·日本经济新闻《我的简历(本田宗一郎)》(原文):如果我在这个时候进口生产机器 , 即使公司倒闭 , 机器本身也会留在日本 。 如果是这样 , 不管倾向于哪一方 , 国民的外汇也绝不会白费 , 想到这些我多少有些伤感 。 总之 , 长此以往 , 日本必然会被全球资本自由化的浪潮裹挟 。 日本要么选择被世界的进步甩在后面自取灭亡 , 要么冒着危险进口新锐机械一决胜负 。 这两者都存在很大的风险 。 我认为选择稍微有前进可能性的一方是经营者必须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 所以我选择了后者 。 就这样 , 我们从瑞士、美国、德国等地购买了四亿日元的自动车床和其他机床 。本田宗一郎实在太喜欢机床了 , 以至于他坚信唯有机床才能推进日本摩托车产业的竞争 。 细想起来 , 如果没有“为了日本”的想法 , 本田宗一郎是不会得到如今这么高的评价的 。当然 , 日本当时有外汇管制 , 买机床也得经过通商产业省的许可 。 从这个层面看 , 也不排除本田宗一郎是为了得到通商产业的信任才这么说的 。
推荐阅读
- ZAKER|已婚女子遇“真爱”,男子一句话让其被骗30多万:我真实身份是领导
- 何不食肉糜的高等人太多了,用数据看看真实的世界
- 《财经》提问引出我们需要面对的真实
- 陈行之:要努力活在真实中
- 151万条评论 揭秘真实的“网抑云”到底有多丧
- 性恶论虽然不好听,却是真实的人性
- 第一夫人梅拉尼娅:特朗普是个真实的人。
- 青年|《三国志11青山依旧》真实还原曹魏阵中那些实力大于名气的武将
- 枝头的喜鹊|新的量子悖论:量子力学的恐怖,皆来源于人对“真实”的认知
- 方方对什么事都一个观点,叙事的真实性无关紧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