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强|人物丨松花江畔的打捞人( 二 )
零距离接触非正常死者
海军老兵们重操“旧业”
赵志强曾是一名海军潜水员 , 有6年服役经历 , 积累了丰富的潜水技能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 足以应对日常作业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 。 “在部队 , 主要是执行水下探摸、打捞搜救等任务 , 像海上船舶翻覆等 , 这些难度都比较大 。 ”
2001年赵志强退伍后 , 干了多个工作 , 一直做得不顺心 。 2007年 , 一位朋友打来电话 , 询问一个打捞的活儿他能不能接?赵志强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 后来 , 找他的人多起来 , 赵志强就顺势进入潜水打捞的行当 。
本文插图
“水下打捞 , 不是会潜水就可以干的 。 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 , 还要有好的心理素质 。 一般人做不了 。 ”章成刚是赵志刚救援打捞公司经理 。 在他看来 , 从业者需要捅破“心理关”这层窗户纸 , 否则就很难正常实施水下打捞作业 。
在部队服役期间 , 赵志强执行过地方部门求助实施打捞溺水者的任务 。 “第一次打捞溺水者 , 其实也挺害怕的 。 这是种心理作用 , 你越害怕就越恐惧 , 只能自己慢慢调解 。 因为想像中溺亡者和现场触摸到的溺水者 , 对人的冲击是完全不一样的 。 最后 , 在心理上战胜恐惧 , 再经历几次磨练才行 , ”赵志强认为水下打捞确实不太符合对一项职业的常规认知:要零距离接触非正常死亡者 , 作业过程中也面临各种危险和困难 。
沉船、沉车、沉物、水下切割、溺水者……随着打捞救援业务越来越多 , 赵志强把此前服役海军潜水岗位的老战友召集在一起 , 共7人 , 成立了一家救援打捞公司 。 公司7名打捞人员 , 除赵志强和另2名人常驻哈市 , 其他人都分布其他县市 。
由于从业人员稀少 , 现在全省有打捞的业务 , 也会找赵志强公司来执行 。 几天前刚做完哈尔滨一起找捞业务 , 目前赵志强和同事们又到齐齐哈尔执行任务 。 目前 , 他们还与全国各地打捞组成联盟 , 共有150多人 。 一旦有状况需要更多打捞力量 , 专业人员可以迅速集结 。
本文插图
这是最危险的职业之一
“没有一家保险公司同意我们投保”
“下水不怕水深 , 但怕流速大 。 一旦流速过大 , 就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 , 一不小心就会撞到水底石头上 , 就像汽车撞上大树一样 , 一个小小的鱼钩可能致命 。 ”赵志强告诉采访人员 。
几年前 , 在松花江滨州铁路桥江北一侧 , 一男孩溺水身亡 。 赵志强和同事下水多方摸寻均未找到 。 潜水员再次入水 , 意外发生了——水草像八爪鱼一样 , 缠住潜水员的身体 。 好在他没有惊慌 , 而是通过绳语发出遇险信号 , 岸上人员立即施救才得以出水 。 “一般人一旦碰到这种情况 , 会本能挣扎 , 水草就缠得越紧 , 很危险 。 ”章成钢说 。
下水打捞 , 水面上指挥员和安全员协调配合 , 缺一不可 。 “潜水员若在水下遇难 , 很大原因都是地面上的人的失误造成的 。 ”赵志强说 , 目前潜水员的头盔中有通讯设备 , 可在水下与地面人员保持联系和交流;同时他身上还绑着一根安全绳 , 如果通讯信号中断 , 可以通过绳语与水上人员交流 。 这根绳子就像是一根脐带 , 与潜水员的生命安全紧密相关 。
对于打捞人来说 , “胆大心细”才是避免意外的终极法则 。 8月中旬 , 接到呼兰河口大桥附近打捞求助 , 赵志强到现场后决定放弃下水 , “水流十分湍急 , 贸然下水 , 对我和同事都是不负责任的 。 没有九成把握 , 就不能下水 。 ”从业至今 , 赵志强本人及徒弟 , 没有发生一次事故 。
打捞被认为是最危险的职业之一 。 水下黑暗情况复杂 , 暗流湍急且流向不定 , 加上水面与水下的温差和压力等不可预测的因素 , 让水下打捞作业时常与危险相伴 。 由于危险系数太高 , 没有保险公司愿意给赵志刚和同事们上保险 。 “我想给自己和家人一层保障 , 咨询过很多家保险公司 , 但没有一家同意我们投保 。 ”
推荐阅读
- 李志强|树林中发出阵阵恶臭,距离300多米外的小区居民都受不了!看到记者走近,突然关闭大门!这里面在干嘛?
- 俄驳斥:莫斯科不会从反对派人物“中毒”中获益
- 红楼梦很沉闷,喜欢读的大概只喜欢一部分
- 罗宏全评说历史人物
- 浅探《平凡的世界》中的几个人物原型
- 说说刘禅
- 相对
- 61岁谢园去世:为了演活人物,三个月不洗脸
- 重龙山人《资中历史人物系列小说》简评
- 阿楚的水墨人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