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刘禅

说说刘禅
其实 ,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 是必须要明确考量角度的 , 因为一个人是多面的 , 可能在聪明且有文化的情况下 , 又是个不仁不义的坏人 , 这并不冲突 。而刘禅 , 在历史上就有诸多评价 , 而且差异非常大 , 后人很容易带入某些具体的情况 , 就直接相信一个单一而明确的定论 , 从此就觉得其他说法是错的 , 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另外 , 评价历史人物还需要考量其所处的环境 , 在三国时期和宋朝 , 社会伦理是不一样的情况 , 同样 , 当一个大一统国度和大军压境国度皇帝的难度也天差地别 。在我的视角里 , 评价刘禅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1、作为蜀汉皇帝 , 他是否称职 , 如果百分制评分 , 能得多少分?2、作为刘备之子 , 是否符合其父期待?(这其实也是大部分人对其的好预期)3、作为刘禅自己 , 结果是否符合他自己的想法?(反映聪慧与认知)作为蜀汉皇帝首先 , 需要明确一个问题 , 作为一个古代的皇帝 , 最重要的职责是什么呢?这其实很明显 , 国家存续是皇帝最优先考虑的点 , 因为这是其为皇帝的根本 , 当然 , 这里的影响因素很多 , 包括但不限于 , 正面的军事能力 , 政治的稳定性 , 经济的稳定性 , 民众生活能不能忍受(古代就别指望好过 , 只是能不能忍)等 。那刘禅做得如何呢?蜀汉在公元221年正式立国 , 223年刘备亡 , 刘禅继任 , 到公元263年 , 投降晋国灭亡 。站在现在来看 ,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过得去的情况了 , 甚至可以这么说 , “扶不起的阿斗”是一个过分贬低刘禅的评价 , 为什么这么说呢 , 先看看魏蜀吴三国的人口对比:263年 , 魏加蜀:94.3万户 , 537.3万口;《帝王世纪》263年 , 蜀:28万户 , 94万口;《蜀记》280年 , 吴:52万户 , 230万口 。 《晋阳秋》且不讨论实际真实人口数量 , 这个比例可以清晰地看出来 , 蜀魏的人口差别有多大 , 而在三国这样低烈度冷兵器战争时期 , 人口本质上就代表的是实力 。面对如此之大的实力差距 , 如果刘禅真是一位昏君 , 也就是分数在60分以下不及格 , 蜀汉早已亡国 。当然 , 要说这全是刘禅的功劳 , 那肯定是扯淡 , 客观的原因有很多:1、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等能臣是蜀国能维持的主因 , 从内政到军事 , 都有足够能力的人去处理相应的事情 , 且互相并不倾轧(主因可能是外敌尚在) , 但是 , 这也有刘禅识人善用的一面 , 或者是有自知之明的一面;2、主要敌人魏国的外部问题也很多 , 荆州、扬州面临吴国的进攻 , 雍凉面临蜀国的进攻 , 而北部漫长的边境还面临各种蛮夷的进攻;3、主要敌人魏国的内部问题也很多 , 一方面是旧士族与新晋贵族的争斗 , 而魏汉之争和魏晋之争消耗的力量可能和蜀吴加起来差不多;4、天险 , 蜀地在三国时期依旧属于攻难守易的地方 , 山区里能施展开的军队不会太多;但刘禅毕竟在这样的力量对比下坚持了40年 , 所以 , 在我看来 , 刘禅做完皇帝的分数起码是60分以上 , 具体多少 , 得往下看 。刘禅在位40年 , 基本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1、诸葛亮阶段(223-234) , 这个时期 , 鉴于刘备的遗命 , 加上诸葛亮本身的能力与威望 , 刘禅基本就是一个乖宝宝 , 主要作为就是——听丞相的;2、蒋琬、费祎、姜维时期(234-253) , 两位诸葛亮内政上的继任 , 基本都沿用诸葛亮的政治策略 , 军事上则由姜维在前线控制局面;3、后刘禅时期(253-263) , 这时候刘备时期的臣子基本退出政治舞台 , 所以由刘禅主导时局 , 姜维继续在前线作战;在这40年里蜀国的情况 , 从军事对抗的结果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 , 前期诸葛亮的进攻有胜有败 , 还能在休养生息后收复南方 , 中期姜维在前线的攻防还能有来有回 , 到后期刘禅主导的时候 , 姜维基本是诸战皆败 。这背后的原因 , 其实是蜀地民众被不断压榨 , 军事潜力逐年降低的缘故 , 以弱抗强 ,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刘备与诸葛亮 , 真的在蜀汉大肆掠夺、压榨百姓吗?》刘史君这里有比较详细的论述 。从经济层面看 , 蜀汉大概率会被曹魏灭亡 , 所以 , 刘禅及格是没问题的 , 谁来都一样 , 而拖上40年 , 可以给他打70分了 。然后 , 从另一个层面看 , 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等虽然都不是刘禅发掘的臣子 , 但也都在刘禅手上发挥了应该有的效果 , 而一般皇帝的干预核心 , 其实就是在人员任用上 , 既然这些人都能做好事情 , 那70分确实可以认下来 。当然 , 你要说更高的分数 , 我就不认同了 ,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 , 刘备遗留的人才没有了过后 , 刘禅并没有发掘出能够稳定局面的人 , 这就意味着其皇帝上限不会高到哪里去 , 也就是70分的水平了 。作为刘备之子人五十不称夭 , 吾年已六十有馀 , 何所复恨 , 但以卿兄弟为念耳 。 勉之 , 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 , 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 , 可以服人 。 汝父德薄 , 不足效也 。 汝与丞相从事 , 事之如父 。《资治通鉴 · 魏纪 · 魏纪二》上述文字是刘备临死给刘禅的遗诏 , 基本可以代表刘备的期待:1、善良;2、贤德;3、丞相;第三点是毫无疑问基本做到了的 , 所以重点是一二项 。首先 , 君主之善 , 说白了就是能让民众活得好 , 这也是刘备一直所标榜的 , 不管其真仁还是假仁 , 但起码坚持到了死亡这一刻 , 那刘禅呢 。显然做得不好 , 在上面皇帝职责这里有说 , 蜀地以弱抗强 , 所以不得不压榨民众 , 以获取能够对抗魏国的军资后勤 , 从职责上讲 , 为了不亡国 , 这么做比较合理 , 但从仁善的角度讲 , 说白了就是拉着民众为其自身的权力死扛 。其次 , 贤德 , 这里刘备有注释 , 【可以得人】 , 参照之前的论断 , 也就是70分的水平 , 给我留下的人能好好用 , 但自己就挖掘不到这么厉害的人了 。作为刘禅自己就刘禅自己而言 , 安享40年帝王生涯 , 当然是过得去的 。等到以弱抗强无能为力之时 , 又能明智选择投降 , 最终正常死亡而去 , 也可以称得上是看得清局势 。艾至城北 , 后主兴榇自缚 , 诣军垒门 。《三国志 · 蜀书 · 后主传》40年的皇帝 , 一朝投降 , 就自开门缚 , 可见其自我认知准确 , 一点不啰嗦 , 可以与之明确对比的 , 比如南唐后主李煜 , 就能知道水平差异 。而《汉晋春秋》里记载的【乐不思蜀】成语的来源 , 也将刘禅的水平表现出来 , 为什么能让司马家放心 , 自污+胸无大志双重结果 。事实上这里面还有一层 , 司马家是篡曹家江山来坐上皇帝位的 , 而刘禅算得上是刘汉后裔 , 刘禅活着 , 其实就会让忠于曹家的这群人心里扎下一根刺 , 因为曹与司马并无不同 , 忠于谁不是忠诚呢 , 这也是刘禅一系能一直延绵不绝的原因 。最后总结一下 , 刘禅其人 , 算得上一个及格的皇帝 , 但确实没有英雄气概 , 能够以弱胜强 , 逆天改命 , 就其个人而言 , 也不是一个仁善之人 , 但应该算得上是一个自我认知明确的人 。来源;历史八卦杂谈 微信号:history-say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