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导系统|俄反导系统如何配合核武器作战

反导系统|俄反导系统如何配合核武器作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A-135战略反导系统
冷战时期 , 美苏均将核武器和反导系统视为战略性武器 。苏联解体后 , 俄罗斯着重依赖核威慑和“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 , 并将其作为基本国策 。然而 , 无论采取哪种核打击方式(“先发制人”或深度回击) , 反导系统都将起到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
【反导系统|俄反导系统如何配合核武器作战】后冷战时期 , 反导系统作用受质疑
冷战时期 , 美俄大力发展核导弹与反导系统 , 同时签署《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又称“反导条约”) , 既互相竞争又互相牵制 。冷战结束后 , 俄罗斯无力在军事上与美国展开全面竞争 , 因此改变策略 , 力求在核力量方面与美国保持平衡 。在战略反导方面 , 俄仅组建A-135战略反导系统 , 无论规模、能力均无法与美国陆基反导系统相比 。这样一来 , 俄战略反导系统似乎沦为核武器的“配角” 。对此 , 俄军事专家提出质疑 , 这样的反导系统能否起到战略威慑作用?一旦发生核战 , 俄反导系统能拦住来袭核弹吗?
核武器使用条件逐步放宽
苏联解体后 , 俄罗斯曾短暂执行过“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 , 但很快宣布放弃这一承诺 , 并将核威慑政策确定为基本国策 。此后 , 随着国际形势变化 , 俄罗斯核威慑政策历经多次调整 , 但始终强调允许采用“先发制人”核打击方式 , 并逐步放宽使用条件 。
2018年2月 , 美国发布新版“核态势评估报告” , 提出将大力发展战术核武器 , 同时降低核武器使用门槛 。由于俄罗斯的低当量核弹在数量和技术上均落后美国 , 俄罗斯认为必须重新审定和放宽核武器使用条件 。
2020年6月2日 , 俄总统普京批准新版“俄罗斯核威慑国家基本政策” 。该文件明确规定 , 俄罗斯仍采用“先发制人”核打击方式 , 同时对核打击和核报复措施使用条件作出新定义:获悉弹道导弹攻击俄及盟友领土的可靠信息;敌方使用核武器或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攻击俄及盟友领土;敌方攻击俄重要军用或民用设施 , 致其无法运行 , 使俄核力量响应中断;俄遭受常规武器侵略 , 生存受威胁 。新的核威慑政策进一步放宽核武器使用条件 , 降低核武器使用门槛 , 扩大核威慑范围 。
“先发制人”与深度还击
早期 , 各国普遍认为 , 未来核战有3种核打击方式 。一是“先发制人”核打击 , 可动用任何一种或多种核打击力量 。二是迎击核打击,是指敌方核武器已发射升空 , 且目标针对俄罗斯或其盟国 , 在弹头到达俄领土前 , 运用核武器进行迎击 。三是还击核打击能力 。然而 , 俄军方高层认为 , 后两种方式有很大难度和局限性 。如迎击核打击 , 要求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侦察、预警、传输、批准等一系列程序 , 且这一时间将随武器技术进步被压缩 。至于还击核打击 , 则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
为提高战时核打击效率 , 近年来 , 俄部分专家提出两种核打击方式 。一是“先发制人”核打击 , 具体指在敌方对俄核打击趋势已明显不可逆转、且其他回击措施失灵时 , 在敌方发射导弹前对其实施核打击 。二是深度还击 。即敌方首次核打击已到达俄领土 , 俄战略核力量对敌方进行毁灭性核报复 。西方专家认为 , 两种核打击方式和3种核打击方式并无本质区别 。
反导系统如何发挥作用
采取“先发制人”核打击的前提是指挥决策部门获得明确情报 , 即敌方对俄实施核打击趋势明显且不可逆转(如发现对方导弹位于发射架上 , 正加注燃料 , 或加注完毕准备升空) 。情报从何而来?一是反导系统中的天基预警卫星 , 这是最直接和迅速的情报来源 。二是反导系统中的战略预警雷达 。如“沃罗涅日”预警雷达 , 能探测到距离边境线3000千米以外对方的军事活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