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芯原股份距离芯片IP之王ARM还有多远?


采访人员 | 曹立CL
编辑 | 陈菲遐
1
“你认为整个半导体工业里最好的工作是什么?” , 有采访人员曾问ARM公司CEO沃伦(Warren East)这样一个问题 , “Mine.(我的)”沃伦回答中带着掩饰不住的骄傲 。
沃伦确实有这样的底气 。 作为全球顶尖芯片IP设计公司ARM的CEO , 他几乎掌握着全球大多数芯片设计公司的命脉 。
所谓芯片IP , 是指芯片中预先设计、验证好的功能模块 , 芯片设计公司通过类似搭积木方式购买IP , 实现某个特定功能 , 缩短芯片开发时间 。 高端芯片IP可谓“芯片之巅” , 处于全球芯片产业链金字塔塔尖位置 , 其技术壁垒并不亚于光刻机 。
在芯片IP市场上 , ARM无疑是王者 , 有着40.9%的市占率 。 在去年市占率排名前十的公司中 , 仅有一家中国企业 , 芯原股份(688521.SH)市占率为1.8% , 排名第七 。
上周 , 去年营收13.4亿元、净利润亏损4200万元的芯原股份科创板上市 , 成为A股第一只芯片IP股 。 新股效应叠加概念题材 , 令芯原股份股价大涨 , 目前市值约为620亿元 。
芯原股份试图创立属于自己的生态圈 , 但在其迈向ARM的路上 , 至少摆着两道大坎 。
芯片IP三十年
如果把封闭架构的Intel比作“中央集权制”代表 , 那么ARM创造的芯片IP模式则代表了“分封制” 。 ARM开启了一个全新时代 。
1990年 , 苹果、Acorn和VLSI三家公司合资成立了ARM , 苹果最初投资的目的是保证其牛顿PDA产品芯片供应 。 然而 , 事与愿违 , 牛顿PDA并未获得成功 。 ARM被迫改变策略 , 不再直接销售芯片 , 转而将芯片设计方案以IP的形式授权给其他公司 。
该模式是这样运作的:半导体公司向ARM支付固定的授权费(License) , 获得ARM的IP一次或多次使用权 。 在芯片量产销售后 , 半导体公司还要向ARM支付按单位计价的版税(Royalty) 。
界面新闻|芯原股份距离芯片IP之王ARM还有多远?
本文插图

数据来源:EDA365
这样的做法类似“分封” , ARM将一部分权力授予了“诸侯”也就是芯片设计公司 。 带来的好处是 , 在后来的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时代 , 有越来越多碎片化应用场景 , 更适合“诸侯”来占据 。 而“中央集权制”式的Intel无法一一触达 , ARM名正言顺获得了更大地盘 。 当然 , “分封制“也有坏处 ,ARM营收规模上远小于Intel 。
1993年 , ARM成功将芯片IP授权给德州仪器公司 , 获得德州仪器的背书标志着芯片IP这一商业模式得到了验证 。 1997年11月 , 诺基亚发布了6110手机 , 这是首款内置游戏的手机 , 其中贪吃蛇游戏也被认为是有史以来第一款手机游戏 , 该手机的芯片正是德州仪器基于ARM的处理器IP研发 。
ARM的发展由此走上快车道 , 并于次年1998年上市 。
ARM财报显示 , 其收入分为授权费、版税、开发系统、咨询和服务支持培训五类 。 2000年到2002年 , 授权费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 随之而来的还有可观的服务和咨询收入 。 这段时间的ARM还处在拓展“朋友圈”阶段 , 使其芯片IP能够获得更多芯片厂商的认可 。
2003年 , 随着3G在全球大规模商用 , 手机销量爆发 , ARM按芯片出货量计算的版税比例开始上升 。
2007年 , iPhone1发布 , 手机迈入智能机时代 , 智能机需要更快计算速度 , iPhone1采用了ARM11处理器 , ARM处理器IP的重要性进一步突显 。 2008年 , ARM版税收入超过授权费 , 此后也维持这一态势 。 全球几乎所有智能手机处理器都采用ARM架构 , ARM由此进入向全球芯片公司“收税”的阶段 。
界面新闻|芯原股份距离芯片IP之王ARM还有多远?
本文插图

数据来源:SEC , 界面新闻研究部
以ARM7这款芯片IP为例 , 可以看到完整的“收税”机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