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特斯拉大战拼多多背后:打遍全美的汽车直营模式和马斯克的野心

_原题为 特斯拉大战拼多多背后:打遍全美的汽车直营模式和马斯克的野心
特斯拉和拼多多的“拒交门”大战仍在继续 。
8月19日 , “武汉车主已提车”的消息传出 , 但被特斯拉官方否认 。 特斯拉还表示 , 所谓提车是“拼多多、宜买车与武汉车主自导自演的闹剧” 。
当天深夜 , 事件的另一主角、发起特斯拉Model 3“万人团购”活动的宜买车出面“回怼” , 在其官方微博中解释了提车过程 。
特斯拉|特斯拉大战拼多多背后:打遍全美的汽车直营模式和马斯克的野心
文章图片

拼多多上万人团购特斯拉的页面 。
此前 , 武汉车主曾对媒体表示他已经被特斯拉“拉黑” , 无法使用自己的信息买车 。
根据宜买车的说法 , 与车主磋商后 , 车主同意使用直系亲属的个人信息买车 。 随后 , 宜买车帮助车主在长沙的一家特斯拉门店订购现车 , 8月18日晚上完成交付 。 新车的车款由宜买车垫付 , “待之前被特斯拉宣布取消的订单退款后 , 完成冲抵” 。
在微博中 , 宜买车还晒出了委托购车协议(落款为8月14日)、购车发票(开票日期为8月18日)、转账记录(交易时间为8月18日)、新车的车辆识别代号等信息 。
特斯拉|特斯拉大战拼多多背后:打遍全美的汽车直营模式和马斯克的野心
文章图片

特斯拉|特斯拉大战拼多多背后:打遍全美的汽车直营模式和马斯克的野心
文章图片

特斯拉|特斯拉大战拼多多背后:打遍全美的汽车直营模式和马斯克的野心
文章图片

宜买车微博晒出的图片 。
然而 , 一些网友发现 , 两次转账的金额加起来是270550元 。 而该车型的官方指导价再减去新能源汽车补贴后是271550万元 , 中间出现了1000元的差额 。 有媒体报道称 , 这1000元是宜买车一方在7月28日团购活动结束后交纳的定金 , 也就是说 , 新车订单并不是纠纷后重新下的单 , 而是宜买车早早留好的“后手” 。
特斯拉|特斯拉大战拼多多背后:打遍全美的汽车直营模式和马斯克的野心
文章图片

在事件各方各执一词的情况下 , 我们想说一说特斯拉拒绝交付的理由 , “禁止转卖” , 以及这一理由背后的直营模式 。
特斯拉从2008年起便一直使用直营模式 。 即便在当时的美国 , 此举也属于“离经叛道” 。
美国传统的汽车销售模式 , 是从制造商 , 到特许经销商 , 再到消费者 。 经销商通过与制造商签订特许经销合同 , 获得对特定品牌汽车的特许经销权 。
1971年 , 为维护自身利益 , 三十家汽车经销商联合成立了美国汽车经销商协会(National Automobile Dealer Association , 以下简称NADA) 。 此后 , NADA逐步成长为美国重要的行业协会和游说团体 。
在特斯拉提出直营模式后 , NADA成为了最主要的反对者 。 由于美国有48个州的特许经营法禁止汽车制造商直接向消费者销售汽车 , NADA便以此为法律基础开展了一系列的游说和反对活动 , 令特斯拉在其中多个州无法建设直营店 。
比如在2014年 , 密西根州就出台法案 , 禁止特斯拉在该州开设直营店、服务中心 , 也不允许消费者在州内提车 。 特斯拉于2016年提起诉讼 。 直到今年初 , 特斯拉才在这场漫长的斗争取得初步胜利 , 争取到了在该州销售汽车的机会(尽管有一定的限制条件) 。
过去多年中 , 马斯克曾多次在特斯拉官网发文 , 详细解释坚持直营模式的原因 。 他坦言 , 传统的特许经销商模式会更容易 , 因为汽车厂商可以节省大量的建设成本 , 并在一夜之间获得广泛的分销 。
那么 , 为什么特斯拉非要走一条特殊的道路?马斯克说 , 在传统模式下 , 消费者走进商店时其实就已经做好决定了 , 只会和经销商协调价格问题 。 这使得消费者没有机会了解特斯拉 。
“(直营模式)使我们能够与潜在客户进行互动 , 并让他们在决定购买之前先从特斯拉产品专家那里了解我们的汽车 。 ”马斯克强调 , “他们没有佣金 , 也永远不会敦促您购买汽车 。 ”
特斯拉|特斯拉大战拼多多背后:打遍全美的汽车直营模式和马斯克的野心
文章图片

回到此次争议 , 特斯拉坚称拼多多和宜买车的行为违反了其“禁止转卖”的规定 。 不过 , 各界对此有不同看法 。
北京市汇佳律师事务所律师邱宝昌认为 , 拼多多、宜买车和消费者之间不构成转卖关系 , 真正的买卖双方仍然是消费者和特斯拉 。 因为车辆的交易需要到车管部门登记合同 , 如果拼多多先向特斯拉购买了汽车 , 再和消费者签订合同并进行车辆交易才构成转卖 , 且交易的不是新车 , 而是二手车 。 现在实际上是相当于消费者授权委托拼多多、宜买车为其购车 。
他指出 , 拼多多和宜买车组织团购特斯拉的活动 , 并不需要提前向特斯拉获取授权 。 如果特斯拉认为拼多多和宜买车的行为侵犯了其商标权、名称权或者存在不正当竞争的行为 , 应当通过协商或诉讼等法律途径来解决 , 而不应通过拒绝交付车辆这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