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化成蝶|为何有些人宁愿选择更换更为频繁的千元机?,相比高端机( 二 )


3或一贫如洗 , 或殷实普通 , 抑或中产小资 。 (在经济上的个体差异较大 , 因此也可能是最短的那块木板)
由是 , 对于“一少”的青少年群体来说 , 最短的那块木板主要是客观的钱;对于“一老”的中老年群体来说 , 最短的那块木板可能是客观的钱 , 也可能是自身的“觉悟” 。
三、手机的革新规律方面
首先这里必须得说到一个在电子元器件上的一个很有名的定律——摩尔定律 , 它是由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Moore)提出来的 。 摩尔认为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 , 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 , 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 , 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
“当价格不变时 , 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 , 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 , 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 换言之 , 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 , 将每隔18-24个月翻一倍以上 。 ”
资料来源:张万民 , 王振友主编;李永光 , 李磊 , 金发起 , 陈振军 , 孙俊国 , 王志岐 , 刘建华 , 崔守良副主编,计算机导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08,第4页
也就是说 , 同样1200元的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 , 在18-24个月后翻一倍以上 。 摩尔定律的内核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 虽然摩尔是针对计算机上的集成电路所提出来的 , 但它对于手机产品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 尽管有专家认为很多信息技术产物的发展速度正在达到它的摩尔定律瓶颈 。
我认为摩尔定律相对于手机这个具体产品来说 , 带给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手机相对贬值的速度” 。 举个栗子 , 假设王大爷20个月前买的是1299元3G+64G的某品牌手机 , 李大娘花3999元买的6+128G手机 , 而王大爷在现在只用同样的1299元可以买同样这个品牌的新款的6+128G手机 , 甚至都可以忽略这笔钱经过这20个月所相对贬值的部分 。
换个思维 , 其实这可以看作是李大娘多花2700元来提前20个月享受高端机比低端机性能相对超额的部分 , 而它究竟值不值肯定也是因人而异了 。 对于那些“面子工程”建设愿望不强、性能要求不高、使用相对保守的人来说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 他们甚至可以利用这个规律移植到心理层面 , 来主动假设“科技未进步”并愿意为此心理假设付出等待时间(例如20个月) , 这样对他们来说可能更觉得“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 。
从更高一层的角度来看 , 我们完全可以用2G、3G时代的经历及眼光来看现代 , 看2020的今天:我相信现在任意一部不入流的998手机拿到十年前(2010年)的“末诺基亚时代”都是一种颠覆 , 无论是功能还是外配 , 必然是鹤立鸡群的存在 , 这就是二维与三维的区别 , 这就是“代”的巨大冲击 。 曾想 , 那时候我们还用着砸核桃的手机来登录WAP网页偷菜、贴车、经营球球家园 , 玩纵横四海、精武堂 , 我的同桌也还在绞尽脑汁地想办法搞一部最新款的诺基亚5233 , 那叫一个心心念念 , 做梦都想能搂着 , 现在已然成了一块能换两盆电子垃圾 。 所以 , 以手机革新、科技发展的大眼光来看人们对千元机的选择 , 其实也只不过是相对于“绝对进步”以更低的成本选择了“相对进步” , 相较于“驴车”、“马车” , 可能只是“轻轨”与“高铁”的区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