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太穷妹妹太丑,二人干脆成亲,生下一儿子成家喻户晓的大人物( 二 )


  • 婚后他们生下了一个儿子 , 起名李鸿章 , 幼年的李鸿章长得十分清秀 , 也表现得机智过人 , 长辈们一致认为这个孩子将来必有所成就 。

李鸿章的从政生涯自幼机智过人的李鸿章在学习上自然也是十分的有天赋 , 在传统的中式学堂中接受教育的他在成年之时自然选择了考取功名 , 力求走上仕途 。 长辈们的看法果然没错 , 李鸿章的努力也有了成效 , 考上举人的李鸿章最终入京做了官 。 这个时候正是朝廷中官员们自立门派 , 拉拢同僚的时期 , 而李鸿章就被这时已有作为的曾国藩看上了 , 从此李鸿章就成为了曾国潘的座上宾、同幕僚 。
在此后的太平天国运动事件中 , 李鸿章因为镇压有功 , 逐渐的开始在朝内有了自己的地位 , 在皇室的眼中也成了一个可以依靠的人 。 随着他日渐提升的名气与能力 , 对于他来说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了 , 在朝中大臣的内斗中曾国藩失败 , 就此曾国藩失去了在朝中的地位也逐渐不再受皇室青睐了 , 此刻李鸿章就顺利的成为了慈禧的心腹 。
其实所有人包括长辈们都没有想到仅仅二三十年的岁月 , 李鸿章就从一个贫弱书生直接做到了一朝重臣的地位 。 哥哥太穷妹妹太丑 , 二人干脆成亲 , 没有想到生下一儿子居然成家喻户晓的大人物 , 从一介书生到万人敬仰的军政大臣 , 李鸿章暮年之前的经历简直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平步青云 。
暮年的李鸿章李鸿章的一生中的作为有功有过 , 后人对于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 大多数人所认识的李鸿章应该是一个懦弱、不敢反抗的腐儒 。 因为大家对他的第一印象一定是在《辛丑条约》上签下出卖国家、出卖民族的一纸丧权辱国的条约时的他 。 回想一下这也是他所签下的最后一纸不平等条约 。
这纸条约错的并不是去谈判的众多官员、也不是签下条约的李鸿章 , 而是这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这个谁都能来踩上一脚的王朝 , 一个只顾自我享乐的封建皇室政权 。 早在公元1900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前的各种战役中 , 这个落后的帝国已经输了无数遍了 , 他们清楚的知道他们面对这些人自己完全能没有反抗的余地 。
  • 早在甲午中日海战时期 , 清政府的部分官员就已经完全失去了抵抗的心理 , 一心求和 。 在日方的条约要求中除了赔款还有割地 。 李鸿章就极力的反对割地 , 他认为国土尚在就有翻身的余地 , 国之人民不能再由外族奴役 , 我们虽然贫弱但国家的最后尊严尚不可失 , 求和只是为了免遭他族灭国 。

结语面对日本的拒绝求和 , 李鸿章前往了各个西方国家或者使馆请他国政要帮助清政府求和 , 公元1985年4月17日在《马关条约》的签署之时李鸿章用尽各种办法以求国家之损失最小 , 可年事已高又新添了伤的他为了顾全大局 , 为了让国家少些赔款、少些损失不敢有半点追究之意 。 国家的贫弱不是他造成的 , 但是所有的奔走求助 , 想让国家内省图强 , 谈判桌上的斤斤计较都有他的影子 。
公元1900年 , 《辛丑条约》的签订完成 , 他也背上了“卖国者秦桧 , 误国者李鸿章”的骂名 。
从此以后李鸿章胃出血到口吐鲜血 , 最终一病不起 , 最后一次对朝廷的上书中他表达了自己的心痛、以及希望国家不要再挑起战争 , 不要再陷民于水火的想法之后就离世了 。 知道丧讯的慈禧当场就啜泣着说道:“大局尚未定 , 中堂之逝 , 此后再无能为我分忧之臣 。 ”世人皆知他是“卖国贼” , 但他也曾尝试过变革、尝试过兴国 , 只是无奈大势去矣 。 他的委屈求全也只是无奈之举 , 痛心之举 。
参考资料:《临终诗》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