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孟繁之:墨痕旧影里的史料( 三 )


《大道:百年名人翰墨集萃》所收 , 即皆此类函札、手泽 , 都一百〇三件 , 俱系近年于大小拍卖行所流出 , 引发大家关注者 。 所涉人物或为民初政元 , 或为五四风云翘楚 , 或则享誉海内外 , 引领一时风气、垂范至今、推为政学各界重镇者 , 时间则跨度20世纪上下半叶 。 “松风水月 , 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 , 讵能方其朗润” , 件件均珍贵无似 。 如本册所收陈独秀写于1923年12月20日的这篇〈《科学与人生观》序〉手稿 , 现在平心去看 , 无论在当时及今天 , 均意义非凡 , 内在多多 , 值得深思 。 以当日而论 , 陈氏实有总结平息由张君劢于当年初在清华讲讲所引发的“科学与人生观”争讼未已的意曲 , 希冀通过评述论战各方的机会(卷入讨论者有张君劢、丁文江、梁启超、任鸿隽、胡适、孙伏园、林宰平、张东荪、章演存、朱经农、唐钺、王星拱、吴稚晖等) , 做一总结 , 同时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 在他看来 , “科学与人生观”不是什么“永恒的问题” , 而是历史发展到某特定阶段被注意及引发人们困扰、思考的一个问题 , 他说:“现在由‘迷信时代’进步到‘科学时代’ , 自然要经过‘玄学先生’的狂吠 。 ”文章出来后 , 胡适评论说:“独秀说的是一种‘历史观’ , 我们讨论的是‘人生观’ 。 ”胡氏显然意识到陈氏着意为此次论战定调 , 要指出重要的是“历史观”而非“人生观” , “人生观”必须无保留、无选择地统摄于“历史观”;但他显然没有注意到 , 陈氏并非特意“混淆” , 而是强调“只有客观的物质原因可以变动社会 , 可以解释历史 , 可以支配人生观” , 按即所谓知识、思想、言论、教育皆可变动社会 , 解释历史 , 支配人生观念 。 胡氏所要表明及强调的是:(甲)教人不要迷信权威 , 不要有任何先入为主的宗教信仰或理论先行;(乙)教人以积极的态度 , 运用“大胆假设 , 小心求证”的观念(科学态度)去研究宇宙与人生;(丙)宇宙万物、各种观念 , 都是一自然现象 , 因此以自我中心出发的各种 , 都要摒弃;(丁)人生追求的目标 , 不在个人欲望、所想的满足 , 而是在认清社会 , 做力所能及的事 , 归纳一下即是不要纠缠于所谓“欲念” , 要超越所谓理论 。 ——此即也是胡氏“多研究些问题 , 少谈些主义”的思想渊源及所本 。 二家之不同 , 在观念 , 非在主义 。 问题迄今依然是好问题 , 不一定要有答案 。
古籍|孟繁之:墨痕旧影里的史料
文章图片
古籍|孟繁之:墨痕旧影里的史料
文章图片
《科学与人生观》(上海亚东图书馆 , 1923)封面及陈独秀序言手稿
此处涉及的 , 即章开沅〈历史研究 , 要细节 , 不要“碎片化”〉一文所指出的 , 局限于函札、手稿、日记、电报、公牍的研究 , 或多或少会不免偏重于细节 , 流于历史研究之碎片化的问题 。 如章氏此文言:“特别是近现代史 , 公私档案、报刊书籍乃至各类未刊文献之繁多 , 简直难以想象 。 这些客观条件 , 极其有利于个案研究 , 有利于从细节上再现历史情境 , 然而却大大增加了宏观把握的困难 。 ”他更指出另一相关问题:“同时 , 由于学术理念的进步 , 人们愈来愈重视社会史与群众史的研究 , 特别是下层群众的研究 , 而许多此类研究又属于起始阶段 , 这样也不免增加了研究视角‘细化’的权重 。 ”(见《北京日报》2012年9月10日 , 第19版)此话诚然 。 面对这些研究材料 , 要既能有于所关涉史事的全面陈述与把握 , 同时亦要有对史事细节的钩沈与精审考订 , 要能大中不遗其小 , 小中以见其大 。 二者相辅相成 , 不可偏废 。
古籍|孟繁之:墨痕旧影里的史料
文章图片
古籍|孟繁之:墨痕旧影里的史料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