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六尺巷
题主的问题,在于混淆了【动机】和【手段】。抱有宽容的动机,不一定能实现宽容的结果。六尺巷的故事,只教育人们在动机上宽容,却没有教给人们如何达成宽容的结果,这是它作为一个哲理小故事的缺陷。事实上,从冲突解决的角度来看,六尺巷这个故事的重点不在于是否有一颗宽容的心,而在于如何利用既有优势达成最有利的结果。对于冲突,可能有很多解决方式,但谈判和适度的妥协显然是非常常用和有效的一种。不妨让我们从这个角度来重新分析一下六尺巷这个案例:1、冲突产生的原因:产权不明(主因)、吴家想贪小便宜(次因)、张家人不肯吃亏(次因)2、冲突的激化:双方争执不下、官司打到县衙、县衙不敢断案3、张英的分析:a、冲突不涉及核心利益(让他三尺又何妨);b、妥协的利益更大(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名声更重要)4、故事里没有明说的要素:c、张英是京官,张家在势力博弈中不处于劣势;d、三尺空地也不涉及对方的核心利益(否则邻居退无可退)5、张英的处理方式:a、主动妥协;b、传播正能量、制造舆论压力;c、给地方官提供折衷解决的条件和方案6、张家人在这个博弈中的损益比较:a、损失——三尺空地;b、收益——维持了原有的通行道路、获得了广泛持久的社会尊重、和邻居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卖了人情给地方官(没有逼他们难做人)最后,再反过来看一下,至于张英是否一个“真*宽容”的人,很重要吗?其实无论他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当然我也不赞成恶意推定),但他帮助家人、邻居、官府、地方获得了一个共赢的结果(虽然是建立在妥协之上),这就已经足够伟大了。反过来想想我们自己,在家庭里、社会中,有多少时候是无法区分动机和手段、导致矛盾不断激化升级、最终导致各方利益受损的呢?借用一句佛理鸡汤:菩萨心肠,金刚手段。
■网友的回复
大过年,家里父母已经跟邻居因为让路的事情争吵了好几次了,其实此前就已经存在争吵,只是这次矛盾集中爆发,是这样的,正如题主所描述的那样,主动退让只会让人家觉得你好欺负,今天亲眼目睹争吵的激烈状况才猛然醒悟,民风淳朴和谐共处的乡村生活只存在于乌托邦式的文学作品中。关于宽容与忍让,一定要来自双方的认可,你的宽容与忍让,之所以称为让,是建立在你本身有实力去占据的基础上,农村土地纠纷和其他地方的各种纠纷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利益驱使,财务匮乏使得他们对土地有着更热忱的关注,农村的纠纷处理起来法制性很弱,简单来说就是欺软怕硬,比人事,比背景,比如那个我家那个邻居,没跟任何人打招呼把全部村干部请到家门口来“调停”,要知道一般人想把一众干部集齐可是难上加难的,大有示威的意思。事后我妈就说,让你们姐弟好好读书就是为了希望你们以后能有出息有能力跳出农村的生活环境,不用再受这些窝囊气。没错,我家的退让不会被夸奖成明事理宽容谦让,只会被打上“好欺负”的标签。另一个同村“有威望”家庭新建住房,直接横亘了一条路,那个跟我家争执的邻人,正因那条路被横亘不通才转而走我家旁边的路,因为10厘米不到的距离跟我家争执不休。六尺巷的故事也是如此,若非张家处于强势,退让便不会得到吴家的认同与感怀。有去占取的底气与能力,才有谈及宽容与忍让的资格,这就是“大度”与“好欺负”的区别。
推荐阅读
- 恋爱小白白咋追喜欢的女生
- 脾气暴躁咋办
- 过度做计划是种病吗
- 自己并不差,为何会感到自卑
- 有没有一个恋恋不忘的人在你心中
- 各位亲,有了工作和家庭之后咋自律
- 我的天啊谁知道眉毛多久能长出来
- 女朋友之前借了我几万块钱,然后()
- 南外出国好还是保送好
- 怎样评价【我的名字叫红】中的谢库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