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以总督衙门为例简述清代的幕府制

【清朝|以总督衙门为例简述清代的幕府制】
清代地方主管官吏 , 上至总督、巡抚 , 下至州县官 , 都要聘请一些有才干的士人帮助自己处理文案或日常行政事务 。 这已成为一种制度 , 受聘者也有了专门的称呼 , 文献上一般称为幕府、幕僚、幕友等 , 俗称师爷 。
清朝|以总督衙门为例简述清代的幕府制
本文插图

关于幕府相信读者都有一定的认知 , 笔者想借着这样一个话题深入地探讨一下清代总督的幕府 , 不算科普 , 权且是补遗拾缺 , 以供参考 。
幕府制的由来以及总督幕府的人才来源 幕府制由来已久 , 《史记》中所说的“客”、“舍人” , 东汉碑记中所记的“门生故吏” , 考古发掘汉墓壁画上的“门下吏” , 就是幕府制有关的原始记载 , 大型类书《册府元龟》也列有幕府制 。 由此可知 , 早在汉唐时期 , 中国就有幕府制度 , 清代是幕府制走向顶峰乃至消亡的时期 。
总督幕府的设立相对较晚 , 它是明代设督抚以后的事 。 当时 , 总督尚属临时性派遣性质 , 没有规定佐贰官 , 只有几名令史、典吏之类的人员辅助工作 。 明中叶以后 , 随着督抚趋于常设 , 他们也开始设置幕府 。

清朝|以总督衙门为例简述清代的幕府制
本文插图

清代沿袭明制 , 各省督抚衙门普遍设置幕府 。 雍正元年(1723)三月皇帝诏谕吏部说:“各省督抚衙门事繁 , 非一手一足能办 , 势必延请幕宾相助 , 其来久矣!嗣后督抚所延幕宾 , 须择历练老成、深信不疑之人 , 将姓名具题 。 ”可见 , 早在雍正时期 , 总督设幕已是普遍现象 , 而且已经得到皇帝的认可 。
幕客入幕的手续十分简单 , 不像正规官吏那样要经过层层铨选 , 而是由幕主自行选聘 , 随幕主的需要好恶而定 。 地方大吏升迁或调转 , 往往奏请将平日所熟悉的亲信幕友带往任所委用 , 以收指臂之效 。
幕客虽非正式官员 , 但他们替总督出谋划策 , 经办各种事务 , 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 。 时人曾评论说:“内掌曹郎之事 , 以代六部出治者 , 胥吏也;外掌守令督抚之事 , 以代十七省出治者 , 幕友也 。 ”可见 , 幕友实际上是清代地方大吏的重要助手 , 是政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 甚至可以说地方大权尽皆掌于幕友之手也绝非夸张 。
幕友大多是希望做官而没有如愿的士人或做官受挫失意的离退职人员 。 总督的幕客档次较高 , 大体上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清朝|以总督衙门为例简述清代的幕府制
本文插图

1、国内著名学者、名流 。

作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的总督 , 一般都比较重视招揽人才 , 聘请一些著名学者、名流到署中办事 。 这既可替自己献计献策、操持事务 , 又可借此提高自己的声誉 。 曾任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的曾国藩就聘请了一大批著名学者、名流入幕 , 其幕府之盛堪称一流 。
他的幕僚容闳在《西学东渐记》中说 , 在曾国藩的总督幕府中 , 约有百人左右 , “凡法律、算学、天、机器学专门家 , 无不毕集 , 几于全国人才之精华汇集于此 。 ”此话大致不谬 , 当时 , 著名的数学家李善兰 , 科学家华蘅芳、徐寿 , 著名学问家俞樾、吴汝纶、钱吉泰、王闿运等都曾经加入曾国藩幕府 。
后来李鸿章接任直隶总督 , 又继承了曾国藩的衣钵 , 也非常重视招揽人才 , 曾国藩的一些幕客又纷纷转入李鸿章门下 。 这都说明 , 著名学者、名流是总督们聘请的主要对象 。
2、一些丁忧、致仕或失意的官员 。
按清朝规制 , 现任官员祖父母、父母死 , 需离职回籍守孝三年 , 称为丁忧 。 官员丁忧期间不得做官 , 但可以去充当幕客 。 如著名思想家魏源在任东台知县时 , 因母亲亡故回籍守制 , 此间他先后加入江苏巡抚李星沅和继任两江总督陆建瀛的幕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