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张说历史|浅析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发展的三大影响因素

导语:中国有句俗话 , ''人是铁 , 饭是钢 , 一顿不吃饿得慌'' , 这也许是很多挑食的中国人从小听父母唠叨到大的 , 中国人小时候基本上父母都要跟在屁股后面追着喂食 , 怕吃不饱不长个子之类的 。 要说饮食是人的基本需求 , 国内外学者都会举手赞成的 。 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生理需求就提到了水和食物是必不可缺的 。 饮食文化发展到今天 , 种类丰富、色香俱全 ,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体现 。 笔者不禁想问 , 古代中国人类的饮食有现在这么丰富吗?他们都吃的什么呢 , 又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
张张说历史|浅析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发展的三大影响因素
文章图片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图示
阶层观念
原始时代 , 人类主要以打猎为生 , 生吃动植物 。 后来据说有一次打雷 , 森林着火 , 动物被烧焦 , 人类尝到火烧后的美味 , 便有了对食物烧制的意识 。 尧舜禹时期 , 开始出现国家政治形态的萌芽 , 形成以国家政治权力为中心的政治体制 , 出现王权、职官平民等政治观念 。 这种转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早期的饮食文化 。 饮食出现君民的差别 , 历史上有记载皇帝使用银子打制的酒杯 , 可见其奢靡 , 还有著名的晋惠帝询问大臣闹饥荒时''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
历史记载 , 从北齐开始 , 宫中开始设立专门负责宫廷饮食的机构 , 到了隋唐时期 , 甚至出现了又一个御膳机构 , 称为殿中省尚食局 。 主要负责皇帝的饮食 。 相传食物端上来后 , 有专人先用银针试毒 , 之后还要有人试吃 , 没有问题皇帝才会吃 。 清朝时期 , 宫廷饮食达到巅峰 。 据传 , 皇帝每餐要有20多种菜肴、4道主食和两种粥或汤 。
张张说历史|浅析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发展的三大影响因素
文章图片
古代银针验毒剧照
相比君主 , 平民则主要是以五谷杂粮、时令蔬菜为主 。 《诗经》中提到的植物作为蔬菜食用的就有约20种 。 据相关资料 , 汉代的平民一日只吃两餐 , 而君主则为四餐 。 因为阶层观念导致的饮食文化差异 , 《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可以说是比较细致入微的描绘了 。 《金瓶梅》中则反映出了明代时期中等家庭的饮食状况:以烧饼、馒头和各种饼类为主 。 副食方面有煎面筋、酱菜类和荤食如鸡肉、鸡蛋等 , 时令蔬菜的食用也很普遍 。 且不谈是否奢侈 , 从饮食的角度 , 确实促进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
张张说历史|浅析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发展的三大影响因素
文章图片
刘姥姥进大观园剧照
地域差异
中国历史上区域面积最大时期是在元朝 , 全国划分为一个中书省和11个行中书 。 因为地域辽阔 , 山川河海、地貌特征等因素 , 对于古代以农耕为主的中国来说 , 自然出现了不同的种植文化 。 因农作物的不同也就导致了饮食文化的差异 。 现在大家可能听到最多的就是南北方差异 。 比如说一直流传到现在的''南稻北麦''一说 。
张张说历史|浅析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发展的三大影响因素
文章图片
元朝最大版图
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 , 降水丰富、气候湿润 , 河湖众多 , 极其适合水稻的生长 , 故历史上南方都以米为主食 。 常见的米粥、米饼、米粉等 。 而秦岭、淮河以北则多为旱地 , 降水量不是很丰富 , 气候干燥 , 故种植小麦居多 , 而当地人民也自然多以面食为主食 。 常见的面条、面饼等 。 历史记载显示 , 麦子在中国呈现了一个自西向东、自北向南而最终稳定在黄河中下游区域的象征 。 从地图上再往北看 , 内蒙古、新疆等地区 , 越往北降水量越少 , 而且土地也不是很肥沃 , 所以那里的人们多以放牧业为主 , 因此主要以羊肉和奶制品为主食 。 中国古代是有明文禁止不准吃牛肉的 , 牛是特级保护动物 , 这也是农耕文明的一大特色 。
明朝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提及''靠山吃山 , 靠水吃水'' , 中国一直延续到现在的饮食文化也许正是这句话的完美体现 , 换句话说也是古人的因地制宜 , 对土地和生活条件的有效利用 , 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中国饮食的多样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