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幸福就在平常的日子里——“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印象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李韵
展厅门口5只大小不一、色彩艳丽、形象夸张、憨态可掬的布老虎 , 告诉来往的观众 , 这是一个“接地气”的展览 。国家博物馆南1展厅 , “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带您走入山东村居人家的生活 , 品味男耕女织的恬淡与幸福 。
展厅里 , 功能各异的农具和柳编、美观舒适的居住空间、花样繁多的饮食器具、凝聚巧思的织绣和印花布、精美考究的节俗用品、趣味盎然的儿童玩具 , 无不传递着山东人民对富足与美的追求 。1500余件(套)展品 , 承载着生活的记忆 , 维系着绵长的乡愁 , 传承着民间艺术传统 , 采访人员从中体会出了山东人民传承千百年的生活理念——幸福就在平常的日子里 。
Array|幸福就在平常的日子里——“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印象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花馍 资料照片
打柳编筐养活一家
一走进展厅 , 便被各种农具“填满”视野 。
麦作是历史上齐鲁大地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 , 春播、夏耘、秋收、冬藏 。人们在长期的麦作实践中 , 不断改进种植技术 , 改良农具 , 推进犁、耧、锄、扇车、辘轳等农事器具的创新发展 , 展现了“量材为用、适用为上”的造物智慧 。
山东沿河、湖区及洼地适宜草、柳、苇等植物生长 , 各地农村都有用野生植物或农作物废弃物编制筐篮的习俗 , 民间也有“打柳编筐 , 养活一家”的说法 。这些编法不同的盛器 , 虽材质造型各异 , 大小用途不一 , 但都是农家必备的家伙什儿 。
对于绝大多数城市长大的观众来说 , 要准确说出每件农具的名字和用途 , 着实是种挑战 。且不说在地里耕作时用的“大家伙” , 就连装东西的篮子还要分成若干种 , 展台上 , 光是被称作“箢子”的篮子就有好几种 。采访人员问了好几位现场观众 , 没人能说清它们的区别 。但是通过这些大大小小的农具 , 我们看到了山东各地百姓就地取材、量材为用、因材施艺的智慧 , 也明白了他们在编织这些生产生活日用之物时 , 就是在编织农家幸福生活之梦 。
安居敬业知足常乐
展厅里模拟设置了几处生活空间 , 四平八稳的八仙桌、四出头的官帽椅 , 还有开门设窗、挂匾悬对、日用陈设、一日三餐……观众从点滴细节中 , 可以感受到明经知训、讲信修睦、俭以养德、礼仪传家的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 传递出安居敬业、和谐识礼、知足常乐的小康情怀 。
【Array|幸福就在平常的日子里——“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印象】民以食为天 。展品中各种与饮食相关的餐饮厨炊用具种类丰富、颇具特色 , 让采访人员充分领略了山东民间宴饮规矩之细致、礼节之繁多 。一日三餐 , 下厨上灶 , 离不开“锅碗瓢盆勺子铲 , 风箱炊帚刀盖帘”;饭菜上桌 , 必备杯盘碗盏勺筷;茶具品类繁多 , 造型、装饰颇具匠心;各类酒具齐备合用 , 设计满溢灵气……
鱼是山东人的日常食品 , 而鱼盘亦极常见 。所谓鱼盘 , 是指淄博窑区烧制的带有鱼纹装饰的釉下彩绘陶瓷器皿 。有人说其创制灵感来自鲁菜名吃“糖醋鲤鱼” 。鱼盘曾是鲁中及胶东地区餐桌上的必备餐具 , 百姓多用来盛放水饺、酥锅、鱼等 , 又因鱼的形象在民间有“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 , 逢年过节阖家团圆的饭桌上更是少不了鱼盘 , 各类美食与盘中鱼儿交相呼应 , 满盘尽是喜庆与吉祥 。淄博鱼盘在一代代窑工的传承创新中 , 形成了单鱼盘、双鱼盘、多鱼盘及鲤鱼盘、金鱼盘、鱼化龙纹盘等多样种类 , 其中尤以鲤鱼形象的鱼盘最为常见 , 就像展厅里的那些 , 日常绘有“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等吉祥文字 , 最受百姓欢迎 。
爹纺花娘织布
传统中国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决定了“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山东纺织自秦汉时期已全国闻名 , 明代初期 , 随着棉花种植引入山东 , 鲁北、鲁西南等地成为我国重要的棉纺织基地;清代 , 濮州(今山东鄄城)棉织布曾作为御用贡品 。当“一铺一盖”嫁妆满柜时 , 就意味着女子的技艺习得与妇功养成 。在机杼声声中 , 女人们织造出对生活的祈愿与情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