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历史文化研究|中国禅宗“皖南第一古刹”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中国禅宗“皖南第一古刹”】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中国禅宗“皖南第一古刹”
叶 彩 霞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134期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中国禅宗“皖南第一古刹”
本文插图

中国禅宗“皖南第一古刹”——宝胜禅寺 , 位于泾县水西山 , 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七年(508) , 素有“黄檗祖师道场”之盛名 , 与香港宝莲寺、日本宝积寺一脉相承 。 初名“五松院” , 据清嘉庆《泾县志》记载:旧传有五巨松 , 荫数十丈 , 有高僧结庐其下 。 至唐代 , 佛门高僧黄蘖希运禅师来此当住持 , 讲经论道 , 创一代祖师宗风 , 将宝胜寺的发展推向了历史的高峰 。 相传 , 唐宣宗李忱未继位前 , 一度在此出家隐居 , 曾与黄蘖联句“千岩万壑不辞劳 , 远看方知出处高 。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 ”李忱在水西另留有“大殿连云接赏溪 , 钟声还与鼓声齐 。 长安若问江南事 , 报道风光在水西”的诗作 , 二诗在县志中均有记载 。宋太平兴国间 , 僧处元领弟子数十人 , 因遗址结屋 , 请额重建五松院 , 太宗赐御篆三轴 。 神宗元丰五年(1082) , 敕改为“奉国宝胜禅院” , 嗣后不久于方丈后建御书阁 , 奉安三朝御书 。 寺内大观塔始建于北宋大观年 , 七层八面 , 飞檐双重 , 翘脊八角 , 错落有致 , 塔身内外壁嵌有石刻128方 , 是研究皖南宋代佛教建筑不可多得的资料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中国禅宗“皖南第一古刹”
本文插图

元朝后改称宝胜禅寺 。 明洪武初 , 僧宗泐来此当住持 , 重建法堂、廊庑 。 宗泐 , 号季潭 , 天台阳礬人 , 博学 , 工古文辞 , 有诗集曰《全室集》 。 其在宝胜寺时作《水西图诗》 , 诗中赞叹宝胜禅寺周围的胜景:“古木如龙手天耸 , 白云翩翩欲飞动 。 ”“浮图隐隐林端起 , 知是山腰上方寺 。 高阁五月秋霜寒 , 山僧坐阅人间世 。 竹边幽径花丛丛 , 濯缨亭古连东峰 。 赏溪渡口风浪歇 , 棹舟之子来相从 。 ”其有感于水西寺右边湖山为王事死节的桓简公彝之事迹 , 也有诗文《桓茂伦诗》以记之:“时哉久失利 , 力屈泾川濆 。 玄兆诚不谬 , 果尔符景纯 。 世和倡高义 , 收骴归下泉 。 岩岩太常赠 , 烨烨光前文 。 ”“松哀若神契 , 酌水酹忠魂 。 ”太祖称其谓福慧僧 , 且和其诗百四十五首 , 美其兼通儒学 。 二十四年辞归 , 帝以“寂寞观明月 , 逍遥对白云”赐之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中国禅宗“皖南第一古刹”
本文插图

永乐初 , 僧会从纯即寺置僧会司 , 重建无梁殿宇 。 宣德八年(1433) , 僧宗昶继葺之 。 正统六年(1441) , 住持道权增修 。 万历间 , 禅僧了心和尚置藏经阁 , 其后其弟子恒澄又改建了山门 。 其时的庙宇已衰败不堪 , 有友人作《过水西黄蘖寺赠了心法友》云:寺废基还在 , 僧微尔尚存 。 如何山数肘 , 不复树三门 。 经案践牛马 , 佛龛宿犬豚 。 可怜黄蘖老 , 心要向谁论?至明朝后期 , 有名霜轮者宿水西 , 后游南岳 , 崇祯十二年(1639)重还水西 , 主方丈 。清顺治二年(1645)间 , 一日忽集众曰:“泾难将及 , 吾当行矣 。 ”命侍者具水 , 浴毕告众曰:“普同塔 , 左可瘗吾骨 。 ”遂寂 。 八月果有清军入城 , 因遭义军反抗 , 屠城后泾城遗民仅有九十余人 , 史称乙酉之难 。 霜轮弟子道据号恒证 , 尝同天童分席主水西道场 , 宗风大畅 。 行古 , 桐城人 , 顺治初年泾邑县令孔延禧请主水西宝胜寺 , 法席演说甚盛 。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中国禅宗“皖南第一古刹”
本文插图

清康熙十八年(1753) , 无梁殿毁 。 次年(1754)僧元开重建 。 寺南有葛仙炼丹井 , 前有濯缨泉 , 东麓有明壁轩 , 塔前有一指庵 。 乾隆二十七年(1762) , 僧裕承募修正殿 。 五十五年(1790)又募 , 县贡生许黉建方丈 。 嘉庆元年(1796) , 僧慧业募众重建藏经阁 , 并齐堂三门 。 嘉庆二年(1797) , 被五十年前宝胜寺住持觉文和尚示寂时托付庙事的原泾邑蓝山僧芝三与和尚恒如等重建大殿 , 增建梵宇 , 广置佛田 。 当时十里八乡的香客云集此处 , 黑夜白昼木鱼声声不息 。 经过元开、裕承等历代祖师大德的重建 , 禅堂、方丈寮、殿堂、藏经楼、僧舍、斋堂、客房等建筑均建成 , 规模相当宏大 , 蔚然可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