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诺奖后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发布
十年后 , “讲故事的人”回来了
莫言获诺奖后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发布
7月31日晚 , 作家莫言蕴积十年的新作《晚熟的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发布 。 这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首部作品 , 由十二个故事组成 , 以作家“莫言”获奖后返回故乡高密的所见所闻为视角 , 描绘了一个有喜有悲、有荒诞有现实 , 从上个世纪到当下社会 , 从历史深处步入现实百态 , 壁立千仞、气象万千的世界 。
那个“莫言” , 被这个莫言所打量
与过去《红高粱家族》等作品写历史不同 , 这一次 , 莫言关注当下 。 读者随着小说里的这位“莫言” , 获奖后回到高密东北乡 , 发现家乡一夕之间成了旅游胜地 , 《红高粱》影视城拔地而起 , 山寨版“土匪窝”和“县衙门”突然涌现 , “还有我家那五间摇摇欲倒的破房子 , 竟然也堂而皇之地挂上了牌子 , 成了景点” 。 每天都有人来参观 , 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 , 甚至还有不远万里前来的外国人 。
在发布会现场 , 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谈道:“尽管这本书创作了很多人物 , 但最触动我的是那个叫‘莫言’的人 。 那个人也是一个作家 , 也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 享受着声名同时也为声名所累 。 在写作的时候 , 那个‘莫言’被这个莫言所打量 。 ”此外 , 李敬泽敏锐地注意到 , 整本书的故事都是落地到“现在” , 故事的主角 , 是一个一定程度上被历史化经典化的作家 , 但当他作为一个活动于现在、活动于此时此刻的人的时候 , 面对这个庞杂世界 , 会产生和当下所有人一样的迷惘和感叹 。
“这部小说 , 我是一个写作者、同时也是作品里的一个人物 , 深度地介入到书里 。 小说中的莫言 , 实际上是我的分身 , 就像孙猴子拔下的一根毫毛 。 他执行着我的指令 , 但他并不能自己做出什么决定 , 我在观察着、记录着这个莫言与人物交往的过程 。 ”莫言说 。 作家还乡是一个很经典的视角 , 这样的视角鲁迅等中外作家都使用过 , 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学写作时也用过 , 只是这一次再次使用 , 视角本身发生了变化 , 一是随着作家年纪增长自身眼光有变化 , 二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盛名后再次遭遇商业时代、信息时代的故乡 , 经历更为复杂 , 莫言分析道 。
书里写的依旧是“文学的故乡”高密东北乡 ,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 那个用童年经验和想象力织造的高密已一去不复返 。 对于家乡的变化 , 莫言很坦然:“将逝去的留不住 , 要到来的也拦不住 。 一切历史都曾经女性网是当下 , 所有的当下也都会变成历史 。 ”只有意识到一切当下都会变成历史、所有作为都会留下印记 , 才会明白人要负有责任 。 同时 , 只有明白一切历史同样是当下 , 才会明白我们温故知新 , 就可以从“当年的当下”里汲取教训、获得智慧 , 莫言这样理解 。
老和尚只说家常话
在这本沉淀了近十年的新作中 , 莫言改变了他一贯的讲故事的方式 , 既延续了以往的创作风格 , 又明显注入了新的元素——汪洋恣肆中多了冷静直白 , 梦幻传奇里多了具象写实 。 眼光不再聚焦于“英雄好汉王八蛋” , 而是转向了故乡最平凡最不起眼的小人物 。 他们过于真实 , 仿佛就是从我们身边走出来的人物 。 这样一群人 , 组成了时代演进中的“常”与“变” 。 写下他们的故事 , 好似不经意地在一张白纸上刻下一个又一个坐标 。 看完12个故事 , 所有的坐标被一条无形的线联系起来 , 读者才恍然大悟 , 莫言讲述的不是某一个人的故事 , 而是时代的潮起潮落 。
推荐阅读
- 莫言获诺奖后首部作品发布
- 电影|院线复工首部重磅国产新片将映 电影八佰定档8月21日
- 中国新闻网|首部重磅国产新片将映 电影《八佰》定档 8月21日
- 吉林日报|院线复工后首部重磅国产新片将映,电影《八佰》定档8月21日
- 院线复工首部重磅国产新片将映 电影《八佰》定档 8月21日
- 院线复工后首部华语巨制《八佰》定档 “缺席者”华谊能否翻身
- 电影|院线复工后首部华语巨制《八佰》定档 “缺席者”华谊能否翻身
- 私生饭|莫言获得诺奖后的首部作品《晚熟的人》,一句话打动人心
- CCTV6电影频道|致敬中国蓝盔!首部海外维和战地纪实电影预告来了
- 最热文|莫言:文学最大的用处,就是它没有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