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出版社|哈利·波特40岁了,你还爱他吗?( 二 )
本文插图
这可能是童年最普遍的幻想之一——这个世界充满了麻瓜 , 他们不理解你 , 对世界也毫无想象力 , 只知道制定各种愚蠢的规则 。 你那些无趣的家人 , 都不是你真正的家人 。
弗洛伊德管这种故事叫“家庭罗曼史” , 小孩子不满足于自己平凡的家庭和父母 , 于是创造出一个神话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 , 他有着神秘高贵的血统 , 背负着拯救世界的命运 。
所以 , 哈利·波特离开家 , 坐着火车抱着猫头鹰来到了霍格沃茨魔法学校 , 一个充满想象和冒险的平行世界 。在那里 , 每个人 , 无论善恶黑白 , 都承认他的重要性 , 都用尽一切办法保护他 , 或者毁灭他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哈利·波特真正的敌人不是伏地魔 , 而是德思礼一家 。
本文插图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 2004
这是一种自恋吗?当然 。 不过 , 自恋未必是坏事 。 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就认为 , 自恋是人的基本需求 , 而且是贯穿一个人一生成长的线索 。 按照他的理论 ,一个孩子从生命之初 , 都怀抱着一个关于夸大自己与理想父母的幻想 。 他们将自己和父母看成是全能的宇宙中心 , 一种类似神的存在 。 而成长则是一个不断落地的过程 , 神一样的幻觉渐渐被驯服、被整合成一种成熟的人格 。 自大被转化 , 渐渐转变成自尊和自信 。 对父母的理想化 , 则变成我们此后人生最重要的价值的基础 。
相反 , 如果小时候这种自恋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 才会发展成人格障碍——也就是精神疾病诊断手册上说的那种典型的“自恋型人格障碍”以及其他同样与自恋发展受挫有关的人格障碍 , 比如表演型和依赖型人格障碍 , 你会一直执着于那个宇宙中心的幻想 。
伏地魔先生似乎就是这种自恋受挫的典型案例 。 当然 , 他足够强大 , 一直带着自己是宇宙中心的幻觉而生活 , 也没有人敢反对 。
本文插图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 2007
伏地魔为什么那么害怕死亡?连他的追随者都叫“食死徒”?除了死亡意味着一切的终结之外 , 是否还因为死亡对众生平等 , 无论国王 , 还是乞丐 , 无论最强大的巫师 , 还是最弱小的麻瓜?
成年人的逃亡与回归
《万古》杂志的专栏作家达米安·沃尔特在一篇名为《大逃亡》的文章中写道 ,今天的我们可能面临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集体逃亡——从令人失望的现实世界撤退 , 穿越到恶龙、女巫、吸血鬼的幻想世界 。 这些纯属幻想世界的印记正从极客们的罪恶小乐趣变成大众文化的宠儿——图书、电视、电影、游戏里比比皆是 。
在作者看来 , 这是当下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绝妙的反讽:在科学技术驱动之下的现代社会 , 崇尚科技 , 背离神明 , 拥抱现实 ,但技术并没有消灭我们对魔法、恐惧、神秘的强烈兴趣 。 我们清空教堂 , 紧接着就把它们改造成了电影院 。 “哈利·波特”和《饥饿游戏》取代了《圣经》;我们想象力的内在世界曾经是祈祷和灵修之所 , 现在则嵌入到了计算机构筑的数字疆域中 。 当所谓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之类的技术真正混合了现实与幻境之后 , 我们如何能忍耐回到现实?
本文插图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 2009
逃避现实 , 当然是因为现实太无趣 , 而魔法是现实规则不起作用的地方 。 在魔法世界里 , 一切好运与不幸 , 不取决于美德、智慧 , 或是信仰 , 而是魔法 。
推荐阅读
- Harry|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精装彩绘版全新第4册!
- 斯内普|《哈利波特》用灵魂守护同一双眼睛
- 丹尼尔|哈利·波特影院重映,12岁就红遍全世界,他走火入魔?
- 伏地魔|哈利波特最恐怖的地方在哪里?密室和它相比不值得一提
- 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史上的今天|关于科塔萨尔的39件小事
- 赫奇帕奇学院|哇呜!哈利波特的赫奇帕奇学院竟低调地出现在东山湖边~
- 斯内普|《哈利波特》黑暗的仆人,光明的卧底
- 花城出版社|热爱一如既往,可抵岁月漫长
- 蒙古|作家出版社七部作品获第十二届骏马奖
- 哈利波特大|神户:日本最美港湾城市9大体验,探访“世界最洁净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