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牛奶降温战( 二 )
那个年代 , 有一句知名的广告词 , " 每天一斤奶 , 强壮中国人 " 。量够了 , 质 , 却鲜有消费者问津 。冷链爆发式发展 , 巴氏奶重回舆论场年产 3000 万吨 , 人人喝上奶 。 占据奶业市场产量 7 成以上的伊利、蒙牛可谓 " 功不可没 " 。但这个数字也成了至今的天花板 , 在去年的一场峰会上 , 中国乳业 20 强达成共识:乳业消费结构的不合理 , 导致国内牛奶消费量早已摸到天花板 。而事实上 , 也正是因为这个 3000 万的产量天花板的存在 , 为国内巴氏奶市场由减复增的回归做了铺垫 。严格来讲 , 销量的天花板局限在常温奶市场 。 在 2006 年牛奶产量破 3000 万吨后 , 巴氏奶产量已经不及常温奶的 1/10 。 那个时期 , 伊利进入全球乳业十强 , 很多人都在谈论 , 中国离乳业强国还有多远?可没人想到乳业市场的至暗时刻来临了 。OMP 事件、皮革水解蛋白事件 , 拮抗剂事件、无抗奶事件、麦芽糊精事件 …… 一系列丑闻波及一众生产常温奶的大品牌 , 而主流的巴氏奶品牌却无一家涉及 。当时一篇名为《中国奶业回眸》的文章直接断言 , " 巴氏奶在乳业污点事件中独善其身 " 。 这看似背书 , 但从牛奶的生产过程看 , 不难解释 。 相比于常温奶 , 巴氏奶加工流程简单 , 想在生产中做手脚基本是不可能事件 。其实 , 早在被常温奶打得抬不起头的 2010 年前后 , 巴氏奶就频繁地出现在舆论场 。 人们在微博、天涯论坛上发表对中国奶业的看法 , 对巴氏奶和常温奶进行比较 。2015 年 , 巴氏奶产量达到 232 万吨 , 是 15 年以来第一次增长 。
在知乎上 , 有网友这样评价 , 巴氏奶的回归可以看做中国消费者的一次集体性思辨 , 巴氏奶回归说明更多的国民不想再 " 被喝 " 常温奶 。河北农业大学的女讲师王洁是 70 后 , 2015 年那会孩子还在上小学 , 作为母亲 , 她很少会让孩子喝常温奶 , 每天订的巴氏奶会送到楼门 。而在工作上 , 王洁的研究方向是农业经济管理 , 当年她作为第一作者完成了一篇题为《巴氏奶冷链物流现状及对策分析》的论文 , 指出巴氏奶市场的扩容亟需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加入和发展 。一语切中当时乳业市场的脉门 。 2015 年 , 国内巴氏奶时隔 15 年第一次增产 , 而 2015 年也正是我国冷链产业爆发的一年 。据天眼查统计 , 2016 年至今我国冷链企业数量多达 22052 家 , 超过 2015 年前的 4 倍 。 而 2016 年至今我国已有 1178 家巴氏奶乳企 , 几乎是 2015 年前的 10 倍 。
数据来源:天眼查15年 , 地方性乳企终于等到春天1996 年 , 光明在上海的一间厂房成立 。 尽管与伊利、蒙牛同为中国最早的一批乳企 , 但得益于上海巴氏奶的消费环境 , 光明选择发展巴氏奶 。 第一批光明送奶工 , 成了上海凌晨 4 点最独特的风景 。虽然光明在发展中败给了伊利、蒙牛 , 但植根本地的市场战略更像为乳业行业点亮了一盏灯 。 1997 年北京市牛奶总站变身三元;1998 年长富在福建南平注册 , 成为南方第一家巴氏奶乳企;甚至在 2000 年之后 , 巴氏奶发展最艰难的阶段 , 广西皇氏、广东燕塘、辽宁辉山、四川新希望、新疆西域春也相继成立 。虽然当时巴氏奶企完全无法和伊利、蒙牛的市占率相比 , 但他们都在各自的区域讲好和伊利、蒙牛全然不同的故事 。2015 年巴氏奶产量的转折 , 地方乳企终于等到春天 。 天眼查数据显示 , 2015 年广西皇氏净利润增长 144% , 广东燕塘净利润近亿元 , 天润的净利润增幅更是高达 270% 。 有分析师指出 , 2015 年任何一家巴氏奶乳企在业绩增幅上 , 都 " 秒杀 " 伊利、蒙牛 。
推荐阅读
- 我给中国乳品质量洗个地
- 在“黄金海岸”中国这样实现人工港口与海龟共生
- 当核聚变遇上3D打印中国使“人造太阳”更近一步
- 欺人太甚!近两个月美国全面围剿中国实录
- 纸老虎?俄媒:美国不敢与中国在南海发生直接冲突
- 中国人不学西方的好
- 中国结
- 平原公子:谁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人
- 平原公子:台积电断供,中国科技不可“投降”
- 美政客企图剥夺中国对人类做贡献的机会注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