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观|高中历史中的七大史观,总结全了,建议收藏( 二 )
革命史观
1.基本含义
所谓革命史观 , 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 , 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
2.主要线索
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 。 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 根据这一学说 , 在阶级社会里 , 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 , 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 , 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 , 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 , 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
生态史观
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的关系 , 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 生态史观是生态学和历史学“杂交”的产物 ,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发展很快 。 生态史观认为 , 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 。
生产力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桥梁 。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能力 。 生态史观认为 , 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 , 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 。 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 , 是能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御的责任 。
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已是人类面临的一大问题 , 而且是一个难题 , 急待解决 。 人们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中和历史上的生态环境问题 。 我国已将生态文明作为“小康社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 而要建设生态文明 , 就必须总结和借鉴人类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经验 , 总结和吸取破坏生态环境的教训 。
生态史学已成为历史学中的“显学” , 它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成果 , 为生态史试题的命制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条件 。 历史课程具有公民教育的功能 , 引导青年一代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 培养和增强其生态环保意识 , 是历史学科的责任 。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做出如下论断 。 恩格斯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它一切生物强 , 能够正确认识一利用自然规律 。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 ”马克思说:“我们这个世界面临两大变革 , 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 。 ”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 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的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 , 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 。 在传统农业社会 , 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 。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数量的增加 , 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突显出来 。 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 , 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 要树立人类资源危机意识 ,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从长时段看 , 气候变化影响人的活动 , 而人的生产与生活也影响了气候和环境 。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 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 并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的制约 。
人能够认识自然界的规律 , 并以这种认识为指导改造自然界来满足人类的需要 , 人类的认识、活动对自然界产生直接与间接、积极与消极的多方面的影响 , 人们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应更注意保护自然 , 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 , 只有合理地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才能更好地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
【史观|高中历史中的七大史观,总结全了,建议收藏】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 , 因此 , 我们对自然进行开发利用不仅要看到改造自然的有利后果 , 也要看到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不仅要看到短期后果 , 也应看到长期后果;不仅要看到局部后果 , 也应看到整体或更大范围的影响 。
推荐阅读
- 长江三峡|长江三峡纤夫淹没的风景:纤夫古道拉出三峡历史,20世纪未的绝响
- 商丘|历史原来这么有趣—商丘的故事
- 李清照|李清照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的秘诀是啥?
- 自在旅游者|我国将崛起的城市,有望成为下一个天津,不是沈阳,是一座低调的历史古城!
- 香山公园|古法工艺修缮!香山将重现清乾隆时期古水系历史原貌
- 牧野之战|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牧野之战
- 君王皇帝|中国历史上三位白手起家的帝王,只有刘邦最没用
- 河南|河南这座古城,历史上是“一线”城市,有机场铁路却发展成三四线
- |克罗地亚文明古城,3000年文化历久弥新,城市堪称“历史书”
- 楚汉|历史上的张飞,到底是位怎样的人?真相完全可以颠覆你以往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