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开源、云、传统IT的三国杀


钛媒体|开源、云、传统IT的三国杀
本文插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郭华
1.开源狂欢开源正处于一场狂欢之中 。
今年五月末 , 甲子光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基础软件+开源 , 为什么是现在?》的文章 , 从宏观的资本角度出发 , 俯瞰了全球开源软件现状与机会 。
文章很长 , 我长话短说 , 理解两个要点是:1 , 基础软件是信息文明的底座 , 在经过信息化、云化、智能化等一系列变革之后 , 开源基础软件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需求窗口 , 而且在当今开源原厂和IaaS大厂对峙的大格局之下 , 开源原厂“被收购“的可能性很高 , 这也让资本看到了一种实际的退出机会;
2 , AI投资热已经过去 , 投资人对AI效果的失望导致他们转移了视线 , 转向了更加通用的基础软件领域 。
同样的话题 , 2017年一个叫何晓阳的人也写过 。
他追踪了估值超10亿美金的11家开源软件公司 , 发现其中有两个特点:1 , 快 , 从成立到10亿美金平均只需要四五年 , 速度是前浪SAAS公司们的一倍;2 , 特定市场 , 全都是基础软件(Elastic、Github、Docker、Confluent、Unity、Mesosphere、Mulesoft、MongoDB、Couchbase、Databricks、Cloudera) 。
不过和甲子光年不同 , 何晓阳是从微观入手分析的 。 他从产品开发与营销的层面解释了这种现象 , 如公司容易启动、试错成本低、获客成本低等 , 但最终也得出了开源是基础软件的最佳形态这一结论 。
再往前 , 一个叫Mike Olson的美国人也做过类似表达 。
Mike Olson是Oracle的前高管 , 也是Hadoop开源公司Cloudera的首任CEO 。 结合自己多年开源商业化的经验 , 他在2013年这样总结道:“如果你在运营一个数据中心 , 那你几乎不可避免的要用到开源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或其他组件 。 最近十年 , 没有一款具有统治地位的平台软件是以闭源、商业专用的形式出现的” , “你不可能再通过闭源的形式获得成功” , “平台软件必须开源” 。
文章的标题是《The Cloudera Model》 , 非常值得一看 。
可见这并不是一个新发现 。
实际上2016年投资机构Accel专门针对这个现象做过研究 , 他们发现在企业IT领域 , 开源软件正在替换传统IT商的商业软件 。
钛媒体|开源、云、传统IT的三国杀
本文插图

他们认为继XaaS之后 , 开源将会是下一个浪潮 。
钛媒体|开源、云、传统IT的三国杀
本文插图

后来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结论 。 17年MongoDB上市 , 18年Elastic上市 , 19年Confluent和Databricks也纷纷拿到数亿美金的巨额融资 , 以几十亿美金的高估值 , 站在IPO门口 。
根据谷歌的分析 , 到2029年的时候 , 41%的企业系统会以开源软件为主 。
钛媒体|开源、云、传统IT的三国杀
本文插图

所以开源确实是处于一场狂欢之中 。
2 , 蒲公英商人但开源并非没有苦恼 。
从软件的层面看开源正在席卷全球 , 但软件背后的商业公司 , 情况却不一定十分乐观——按照Mike Olson在2013年的说法 , 开源商业公司最后不是消失了就是被收购了 , 比如IIIustra、Informix、Sleepycat、Mysql、SpringSource、JBoss……实际上 , 成功的只有一家 , 就是红帽 。
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做开源软件和种蒲公英是相似的 。 你从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开始 , 埋下种子 , 浇水施肥 , 看着它慢慢长大 , 一棵两棵一片两片 , 直到有天风来了 , 它随风而起 , 名满天下 , 然后散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 生根发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