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心发现|三国第一谋士还是名过其实?还原历史上真实的郭嘉( 三 )


曹操为何如此器重郭嘉?
若郭嘉并非如传言般神奇 , 那曹操为何对郭嘉另眼相看?
公正的说 , 曹操对郭嘉的评价并未超过其他重要谋士 。 比如 , 刚见郭嘉后 , 曹操的表现如下:
彧荐嘉 。 召见 , 论天下事 。 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 , 必此人也 。 ”
那曹操见到荀彧时是怎么说的呢?
彧去绍从太祖 。 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 。 ”
见郭嘉时 , 曹操只是“曰” , 见荀彧时 , 是“大悦” , 且称其为“吾之子房” 。 而荀彧也不负所望 , 为曹操量身定制了一整套发展战略 , 可以说帮曹操奠定了霸业的基础 。 郭嘉碰到曹操时 , 曹操已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 基础已经打牢 , 所要做的是向“成大业”再进一步 。 这和奠定基础 , 规划方向兼职总后勤的“张子房”的作用不可同日而语 。
历史心发现|三国第一谋士还是名过其实?还原历史上真实的郭嘉
文章图片
张良像
那曹操为何说出“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呢?这点很多人解读为郭嘉计谋深远 , 往往和曹操不谋而合 , 说明郭嘉能力出众 , 而一般人很难做到知道曹操的心意 。 此论固然有一定道理 , 但更合理的解释应该是:郭嘉和曹操性格相投 , 气场相契 , 因此能做到心意相通 。 日常经验告诉我们 , 人和人之间的交往 , 往往取决于性格是否相合 , 看对眼了 , 很容易成为知交至友 。 郭嘉和曹操的情况也是如此 。 陈群曾多次检举郭嘉:
初 , 陈羣非嘉不治行检 , 数廷诉嘉 , 嘉意自若 。 太祖愈益重之 , 然以羣能持正 , 亦恱焉 。
从陈群的检举能看出 , 郭嘉不拘小节 , 行为任性 。 曹操恰好也是这样的人:
太祖少机警 , 有权数 , 而任侠放荡 , 不治行业 , 故世人未之奇也;
至于曹操年轻时偷鸡摸狗的行为 , 更是数不胜数:
曹瞒传云:太祖少好飞鹰走狗 , 游荡无度 , 其叔父数言之於嵩 。 太祖患之 , 后逢叔父於路 , 乃阳败面?口;叔父怪而问其故 , 太祖曰:“卒中恶风 。 ”叔父以告嵩 。 嵩惊愕 , 呼太祖 , 太祖口貌如故 。 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 , 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 , 但失爱於叔父 , 故见罔耳 。 ”嵩乃疑焉 。 自后叔父有所告 , 嵩终不复信 , 太祖於是益得肆意矣 。
魏太祖曹操任侠放荡 , 不治行业 , 郭嘉同样不拘小节 , 任性行事 。 这两人性格和行为都有着非常相像的一面 , 这也是曹操和郭嘉能够心意相通的原因 。 所谓王者寂寞 , 曹操作为总揽军国的“孤”王 , 能得到郭嘉这样一个知心之交 , 内心当然非常快慰 ,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曹操在郭嘉死后的奏章中 , 以及给荀彧的书信中 , 将后者大大赞美的原因了 。 曹操并不只是在褒奖过世的下属 , 而是动了悼念亡友的真情 , 在感情的支配下 , 自然会大书其功劳 , 夸张其智慧 。 人之常情 , 曹操也不能免俗 。
历史心发现|三国第一谋士还是名过其实?还原历史上真实的郭嘉
文章图片
赤壁之战
赤壁战败后 , 曹操所说的那句”若奉孝在 , 必不使孤至此”同样不能说明郭嘉高于其他谋士 。 第一 , 事情没有发生 , 谁(包括曹操)也不能断言 , 如果郭嘉在就真的能挽回局势 。 其次 , 这句话更多是说给其他谋士们听的 , 作为对他们的警告和鞭策 。 第三 , 曹操实在是无颜喊出“若文若在(中央持重) , 必不使孤至此” , 郭嘉是生病死亡 , 无可奈何 。 但曹操倚为“吾之子房”的荀彧 , 却是自己亲手逼死的 。 天下未定而鸠杀元功之臣 , 曹操这一步可谓大错特错;剿灭袁氏 , 拿下荆州 , 让曹操过于膨胀 , 认为江东西蜀可传檄而定 , 荀彧的存在将是自己统一天下后称帝的累赘 。
(假设一下 , 若有荀彧居中持重 , 统御全局 , 曹操就算败于赤壁 , 也当能更快重整旗鼓 。 )
那曹操“欲以后事属之”又作何解释?曹操虽然口头上说“欲以后事属之” , 但郭嘉至死仍只是军师祭酒 , 职位并未提升 。 事实上 , 曹操更看重的是郭嘉的潜力 , 因此 , 一直带在身边予以磨炼 。 而荀彧早已官至尚书令 , 很晚加入曹操阵营的荀攸在魏国建立后 , 即担任尚书令 , 其余董昭为谏议大夫 , 程昱为卫尉等 , 官职都在郭嘉之上 。 郭嘉在世时 , 曹操也从未让其接触子弟 , 或者担任类似辅导继承人的官职 。 相比之下 , 荀攸生病时 , 曹操派遣世子曹丕亲自问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