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在谈搭建生态圈,生态变现力你会算吗?( 三 )


3. SR矩阵
考虑SR模型同时从现状和未来两个层面评估流量池和变现力 , 我们可以建立如下SR矩阵(表1) 。
我们也采用在矩阵内每个模块内计算加权平均数的方式 , 分别得出四个模块的得分 , 而后再计算出该项目的价值点数 。 而要计算出某项目的价值 , 也依然采用“标杆项目价值”乘以“价值点数比”的方式 。

人人都在谈搭建生态圈,生态变现力你会算吗?
本文插图
三、资源池评估解析
资源方的痛点永远只有两个:第一是平台能帮助自己快速、高价出货;第二是平台能够快速返佣 。
诸多互联网企业都喜欢宣称自己“整合”了多少资源方 , 但对于这些资源方是否在线 , 在线效率如何却避而不谈 。 关键还看它们有多少在线动作 , 这就是资源的“在线效率” 。
资源在线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自营 , 一种是平台 , 各有利弊 。
自营的坏处即平台的好处:自营模式里 , 产品、服务、解决方案进销存的风险全部都落在生态搭建者身上 , 而且增长速度受到很大限制;反之 , 平台模式是直接引入第三方 , 在促进双方交易的前后获取收益 , 这是一种风险对冲的模式 , 增长速度几乎没有上限 。
自营的好处即平台的坏处:自营模式对于产品、服务、解决方案的质量可以控制 , 可以获取较高的用户体验;反之 , 平台模式由于引入了诸多的第三方 , 尽管可以设置标准 , 但百密一疏 , 始终有空子可以钻 。 这也是阿里、拼多多为何一直受到卖假货的诟病 , 反之 , 京东在这方面则相对有所控制 。
企业应该选择自营模式还是平台模式?
简单来说 , 这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理念 。 如果企业更在乎对于资源的管控 , 它应该采用自营模式;如果企业更在乎对于资源的开发 , 它应该采用平台模式 。 评估资源的在线效率 , 自然是更有利于平台型商业模式的 。 这与我们的导向一致 , 因为这种商业模式更有想象空间 。 但需要说明的是 , 这样的评估方式 , 可能也会低估亚马逊、京东等优秀的项目(我们下期会介绍另一种适合自营模式的估值方式) 。
资源的在线有几个级别的划分:

  • 资源方注册——这是一个基础数据 , 即有多少资源方注册(注册资源方数) 。
  • 资源上线——资源方注册不代表资源上线 , 有多少资源在线上可以被需求方触达 , 决定了资源的基础量级 , 有点像零售行业里的SKU概念 , 也可以产生一个重要指标 , 即“每个资源方贡献SKU” 。 所以 , 资源方注册数×每个资源方贡献SKU=在线SKU数 。
  • 使用服务——这个数据相当于评价需求侧用户或商户的MAU(月活跃用户人数) , 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月均活跃资源方(MAS)” 。
注册资源方数和在线SKU数可以作为参考指标 , 但不应作为主要依据影响我们对于估值的判断 , 我们选择了最关键的“月均活跃资源方”来评估资源池的有效规模 。 但与评估用户(或商户)资产不同 , 这里不仅要考虑活跃资源方的数量 , 还应该考虑其质量 。 举例来说 , 100家弱小的资源方产生变现的潜力 , 有可能还不如2家强大的头部资源方 。
考虑“资源市占率”是因为互联网商业世界中存在马太效应 , 大量资源入驻平台 , 会引发其他的资源羊群效应 。 需要强调的是 , 对于资源方来说 , 出货是其唯一目的 , 其行为显然不同于流量池里的用户或商户 , 观察其“使用时长”和“使用频率”意义不大 。
除了现有的资源池 , 我们还应该考虑未来资源池扩容的空间 。 只要流量池的需求在升级 , 扩容就是必然的趋势 。
人人都在谈搭建生态圈,生态变现力你会算吗?
本文插图
首先 , 应该考虑场景容量 , 这决定了商业模式未来可能“长成什么样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