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手机▲王劲走了,孟晚舟引渡案时间延长,她成了华为引以为傲的底牌( 二 )


2004年 , 未雨绸缪的任正非想到 , 国际形势的不确定 , 如果有一天美国不再提供芯片了 , 华为该何去何从 。
没有自主生产的芯片 , 关键技术受制于人 , 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都不行 。
这个时候 , 高瞻远瞩的任正非决定 , 从现在开始 , 华为要自己研发芯片 。
那么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谁呢?他想到了一个女将--何庭波 。
不得不佩服任正非过人的识人智慧 , 那个时候 , 他不仅敢用何庭波 , 相信她 , 并且拿出2万人 , 每年4亿美元的研发经费给何庭波 。
这些数目放现在并不觉得稀奇 , 但是对于当时的华为 , 这些人占据了整个华为的三分之二 , 这些经费是总研发费用的五分之二 。
如此大手笔 , 以及这份沉甸甸的信任 , 把何庭波“吓坏”了 。
研发芯片可能是个无底洞 , 没有人知道它什么时候会被研发出来 , 甚至没有人敢保证一定会成功 。
最关键的是 , 耗费这么多的人力物力以及精力 , 最后能不能用的上还是另外一回事 。
也可能一辈子都压箱底 。
但从任正非的支持力度来看 , 他是下定决定要做的 。 这不仅仅是任正非 , 也不仅仅是华为赋予自己的使命感 , 更是整个民族的重托 。
何庭波应承了下来 , 带领数千华为儿女 , 踏上了研发芯片的漫漫长路 。 用他们的话讲 , 就是“走上了人类科技史上最悲壮的长征” 。
很自然地 , 何庭波就成为了华为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的CEO 。
一开始 , 任正非给她定了个“小目标” , 那就是在三年之内 , 招满2000名人才 , 外销达到40亿元 。
招人不难 , 这个小目标容易 , 难的是如何集齐这些人 , 把事做好做成功 。
换句话说 , 有钱有人也还有不少的时间 , 但摆在前面的困难和更是数不清 。 没有技术借鉴 , 没有行家指导 。
这个复杂且庞大的工程 , 不仅难度大 , 而且周期长 。 产品做到一半就流产的情况 , 在很多科技公司很常见 , 之前投入大量的钱财和精力都打了水漂也比比皆是 。
那么这一次 , 何庭波会成功吗?华为会有自己的“芯”吗?答案是肯定的 。
大雪是压不垮青松的 。
三年的时间很快就到了 , 依旧还只是完成了第一个小目标 , 其他的几乎没有多大的进展 。
左冲右突了几年 , 除了在数据卡、机顶盒以及视频编解码芯片上取得一定成就之外 , 核心手机芯片还是没有什么收获 , 这难免会让士气低下 。 但事实上 , 压力最大的还是何庭波这位领头人 。
她不能气馁 , 更不能服输 , 作为领导 , 她不仅要想办法内化这些负面情绪 , 还要安慰和鼓励员工 , 自己保持斗志昂扬 , 员工才会越挫越勇 。
她一直都相信:海思总会有出头的一天 。
直到第5年 , 才研发出了第一款应用处理器K3V1 , 但刚发布就被抛弃 , 从摇篮出来就走向了坟墓 , 因为这比对手落后了好几代 。
没有市场 , 就意味着不可能有价值空间 。
直到2010年 , 由王劲带领队友 , 浴血奋战 , 终于将高通的防线打出了一道口子 。
紧接着 , 何庭波带领团队 , 向更高的目标攀登 。
这之后 , 海思团队又推出了K3V2 , 费尽心血打造的这款以为是王者 , 实践检验出不过是一青铜 , 各种故障层出不穷 。
这么多年依旧没能研发出一款具有技术优势 , 适用于现代手机的芯片 , 何庭波及其她带领的公司被人戏谑 , 更被对手幸灾乐祸 。
独孤压力以及层层亟待突破的壁垒包围了她 。
她就像一只在黑夜行走的狼 , 隐藏实力 , 蓄积力量 , 等到登场 , 必定惊艳四座 。
无数个夜晚 , 她与团队在实验室通宵达旦 , 只为最后一段波澜壮阔的逆袭 。
这之后 , 海思进入了开了挂的征程 。
麒麟910、麒麟920、麒麟930相继问世 , 直到全球首款7纳米的人工智能手机芯片麒麟980的成功研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