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伯牙|(原创)端午节,想起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二 )


君子伯牙|(原创)端午节,想起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本文插图

就像《天问》里所写的:曰遂古之初 , 谁传道之?上下未形 , 何由考之?冥昭瞢闇 , 谁能极之?冯翼惟像 , 何以识之?明明闇闇 , 惟时何为?”是啊!请问远古开始之时 , 谁将此态流传导引?天地尚未成形之前 , 又从哪里得以产生?明暗不分浑沌一片 , 谁能探究根本原因?迷迷蒙蒙这种现象 , 怎么识别将它认清?白天光明夜晚黑暗 , 究竟它是为何而然?这种完全以问句构成 , 一口气对天、对地、对自然、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提出的一百七十多个问题 , 就像这一阶阶台梯 , 起伏跌宕 , 错落有致 。 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 。 通过对天地、日月、山川、灵异之问 , 并以楚国的贤君愚臣作为结尾 , 不仅将自己的思想动机与创作意图得到了体现 , 还反映出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 , 不愧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
历史就是历史 , 我们不可能通过现在去透析当时的楚国现状 , 不知道当时的楚国政府怎样来看待屈原的“美政” , 但屈原的理想却反映出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 , 挽救祖国危亡 , 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 屈原撰写《天问》的目的 , 不仅仅是发泄个人的疑问 , 而是为了教育楚国的君臣“悟过改更” , 放弃单纯依赖巫术的心理 , 改变任人唯亲的现象 , 重新走上革新政治、变法图强之路 。 不幸的是 , 屈原的良苦用心 , 并没有得到楚国君臣的理解 , 反而因言获罪 , 受到了更残酷的打击 , 屈原被彻底剥夺了参与国政的权力和机会 , 并被迫长期离开了郢都 , 从此踏上流浪沅湘之间的凄风苦雨之途 。 即便如此 , 仍旧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 , 希望楚王幡然悔悟 , 奋发图强 , 做个中兴之主 。
君子伯牙|(原创)端午节,想起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本文插图

其实 , 屈原用不着投江自杀 , 即便当时自己的见解没有被采纳 , 在“楚材晋用”的时代也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 , 但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 , 却坚持“忍而不能舍也” , 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 。 据说他在流放途中 , 曾经遇到路人渔父 , 渔父曾经劝过他“沧浪之水清兮 , 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 , 可以濯吾足 。 ”告诉他处世不必过于清高 , 世道清廉 , 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 , 可以与世沉浮 。 至于“深思高举” , 落得个被放逐 , 则是大可不必 。 但屈原宁可投江而死 , 也要表现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 也要体现自己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 不使自己的清白之身与子兰、靳尚等人同流合污 , 蒙受世俗之尘埃 。
不管怎样的帝王将相都成为历史的陈迹 , 只有屈原作为战国时代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 , 那种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 , 以及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 , 已经融注着我们民族伟大而悠久的历史精神传承下来 , 他那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天问” , 也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和民族的无穷力量流传至今 , 作为光明和正义的化身 , 去激励人们来爱国爱家 , 实现祖国的繁荣强盛 。
就像端午节人们包粽子划龙舟来纪念屈原 , 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 , 只要出发点是热爱国家为民着想的 , 人们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君子伯牙|(原创)端午节,想起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本文插图

李战军 , 男 , 原铁道兵第七师33团汽车2连副指导员 , 后调铁十师洛阳基地任指导员 , 兵改工转业后在中共洛阳市委工作 。 曾毕业于解放军体育学院、铁道兵学院 , 曾在《****》《解放军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等报刊上发表过文章 , 出版过6本书 , 部分文章获奖并被转载 , 现为中国搜狐旅游热门达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