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说历史|淮南三叛:曹魏淮南地区为何能连续三次成为对抗司马氏的根据地?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架空曹魏后 , 王凌、毌丘俭、诸葛诞等忠于曹魏的臣子分别于251年、255年、257年掀起了三次大规模反对司马氏的军事行动 。 由于这三次“叛乱”都发生在淮南地区 , 所以被称为“淮南三叛” 。 那么曹魏的淮南地区为何会在短时期内连续三次成为对抗司马氏的根据地呢?
石头说历史|淮南三叛:曹魏淮南地区为何能连续三次成为对抗司马氏的根据地?
文章图片
首先 , “自给自足”的淮南地区有发动叛乱的底气
曹魏建立后 , 逐步完善了曹操时期建立的以四征(征东、征南、征西、征北)将军为主的军事驻屯体系 , 并以此为核心构建了曹魏军事力量 。 其中征东将军屯驻淮南地区 , 征南将军驻屯荆州地区 , 主要防备东吴 。 征西将军驻屯关中地区 , 防备蜀汉及西北羌、氐等族 。 征北将军驻屯并州、幽州 , 防备鲜卑、南匈奴等游牧民族 。 曹魏在这些地方“皆授以重兵” 。
那么淮南地区的驻军有多少呢?
淮南地区起初的驻军并不多 , 因为这里的经济开发程度无法供应大规模驻军 。 正始初年 , 司马懿派邓艾考察淮南 , 准备在这里大规模施行军屯 。 邓艾在考察报告上说 , 此时曹魏在淮河一线的常驻兵力为5万 , 其中3万在淮南地区 。
不过到“淮南三叛”时 , 淮南驻军规模已经大为增加 。 毌丘俭起兵时 , 淮南能够调动的兵力已经超过6万 。 诸葛诞时兵力更多 , 淮河一线10多万人 , 还有扬州归附而来的兵马5万人 , 共计15万人之多 。 这基本等同于当时蜀汉的军力 , 已经远远超过正始初年的驻军规模 。
能够维持如此大规模的驻军 , 可见淮南地区的经济必然有了长足发展 , 特别是粮食产量有了显著提高 。 这要归功于邓艾 。 邓艾在淮南考察后向司马懿上《济河论》 , 详细阐述了在淮南兴修水利、施行军屯的计划 , 得到批准施行 。 经过十多年的开发 , 淮南地区发展迅速 , 特别是军屯的大规模推行 , 使淮南的粮食储备绰绰有余 , 已经可以自给自足 。
对于任何一个封建政权来说 , 拥有一个像淮南地区这样可以自给自足的战区无疑是把双刃剑 。 因为它既可以维护边疆稳定 , 同时由于无需中央调拨后勤供应 , 可以随时发起叛乱 , 这给了王凌、毌丘俭、诸葛诞起兵的底气 。
其次 , 与东吴相邻的淮南地区留有发动叛乱的后路
起兵叛乱意味着“开弓没有回头箭” , 只有胜利或者失败两种可能 。 不过对于和东吴相邻的淮南地区来说 , 还留有一条后路 , 那就是王凌、毌丘俭、诸葛诞可以借助东吴的力量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实力 , 即便叛乱不成 , 还可以顺势投奔东吴 。
事实上 , 东吴在淮南三叛中的戏份一次比一次多 。 王凌叛乱时 , 东吴虽然没有直接参与 , 但却不经意间给了王凌调兵的借口 。 251年 , 孙权因害怕自己死后曹魏大举入侵 , 便下令封锁了涂水 。 时任太尉驻军淮南的王凌便以此为借口调兵 , 不过王凌的计策被司马懿所识破 , 叛乱失败 。
石头说历史|淮南三叛:曹魏淮南地区为何能连续三次成为对抗司马氏的根据地?
文章图片
毌丘俭叛乱时 , 为了获取东吴的支持以及为自己的家族留有后路 , 便在起兵时将自己的四个儿子送至东吴为人质 , 一定程度上免除了他的后顾之忧 。 虽然东吴依然按兵不动 , 但却接纳了毌丘俭的四个儿子 , 同时又接纳了兵败后前来归降的毌丘秀(毌丘俭之弟)、毌丘重(毌丘俭之孙)及文钦父子 。 虽然毌丘俭事后被诛灭三族 , 但留在东吴的后人还是延续了下来 , 并在晋朝时出仕为官 。
诸葛诞叛乱时 , 将自己唯一的儿子诸葛靓送至东吴为人质 。 这次东吴一改此前按兵不动的做法 , 派兵3万急速相助诸葛诞 。 不过东吴军队很快被曹魏击败 , 主力退回建业 , 未能改变诸葛诞失败的命运 。 不过留在东吴的诸葛靓却延续了诸葛诞家族的血脉 , 其后人成为两晋高官 。
最后 , 司马氏控制力不够给了淮南地区发动叛乱的空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