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上海没有 BAT

本问题可以被拆分为两个子问题:
1:BAT为什么都不在上海?
2:为什么上海没有出现有BAT这么大体量的互联网巨头?
我们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事实上,企业家才能是必不可少的;换句话说,没有李彦宏和两个马爸爸是不可能有这三家大公司的。
那我们一个一个看。
1) 百度:
为啥上海没有 BAT
里面写的很清楚,李彦宏当时选择了北京,所以百度不在上海。
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李彦宏是北大毕业的,他的人际关系都在北京,留学回国的话去北京是理所当然。第二,当时的北京有中关村!这是一个重要的IT产业聚集区,创业者在这里创业可以享受到产业聚集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可以看出,此时北京发展IT业是有政策倾向和比较优势的。
为啥上海没有 BAT
2)阿里
最初的阿里是做线上商品集散和批发的;杭州离江浙一带轻工业聚集的小工厂群很近,这是有区位优势的。
为啥上海没有 BAT
其次,更重要的是,马云本来当时就在杭州当老师来着。。。。。根本就没挪窝。。。
为啥上海没有 BAT
3)腾讯
我们看下图:
为啥上海没有 BAT
腾讯就更简单了,人家小马哥上的是深圳大学,毕业以后在深圳找的工作,自然创业也在当地了。
终上所述,我们发现
BAT这三家公司创始人选择所在城市的时候,都是就近。也就是说,他们是根据自己的经历选择城市的,而非放着北上广深几个大城市然后挑。这是符合正常人逻辑和思维的。
但是,这就要讨论第二个问题了,为什么杭州北京深圳能提供大型互联网公司发展的平台,并支撑创业者呢?
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来说是运气也不是运气。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
中国不是只有BAT能变成大公司,而是只有做
搜索 社交/娱乐 C2C线上购物/支付
才能变成BAT这么大的公司
这三块,经过历史的证明,是中国互联网蛋糕中最大的三块,能够支撑得起BAT
那我们看看为什么不是上海的公司做成了这三块呢?
上海不是没有做的,但没干过这三家;比如盛大是做游戏的,易趣是做电商的,只不过因为公司经营和策略因素,他们没干过A和T,这和上海不上海没关系百度是个特殊情况,当时在中国,少有做搜索引擎的。李彦宏在当时的理念和他对Google成功的准确判断促使他回国做百度,这是有前瞻性的。而他没有选择上海,是因为他的个人经历,这是运气因素,没办法的以上
=====================================================
关于上面的很多答案,我不想点名
但是
一年以前,他们就是这样黑东北的。
他们无非就是想说人不行呗?
每个地方的人们有特定的风俗,倾向和性格,这我理解。
可是,这和BAT有啥关系?看清楚,人家问的不是上海是不是对创业者不友好,是不是消费物价水平高,也不是上海大爷大妈是不是瞧不起外地人。
人家问的是上海为什么没有BAT!我真是谢谢你们这帮瞎答的。
上海适不适合创业者和上海的创业环境如何这话题大的能写一篇论文了,一帮人在这上海XXX不适合创业了,上海人精于算计了,上海人又爱进500强不爱创业了,好像没有BAT能直接和经济增长率低挂上钩一样。没了BAT上海经济不发展啦?
喵喵喵?
分析地区差异,不考虑要素价格,不讨论地区比较优势,不讨论地区经济政策,不考虑地区政治影响力,不探究人口和全要素生产率,不考虑城市生活成本
上来就是上海人XXXX,制度XXXXX
上海人东北人吃你家大米啦?
可以可以大兄弟,毕竟大家学过经济学的不多,你们就可劲忽悠。
■网友的回复
城市定位不同,上海不是屌丝逆袭创造奇迹的地方,是你创造了奇迹之后过来消费的地方。
上海不但现在没有,以后估计也很难有。
四个一线城市,反而是上海和深圳的定位可识别度最高,深圳就是奋斗创业,上海就是资本争雄。
北京按理是政治中心,国企扎堆,但由于金融街的存在,又是实质上的金融中心,由于高校科研院所的存在,又是实质上的科研中心,进而成为创业中心,这里既可以容纳深圳的屌丝,也可以容纳上海的权贵,是一个很混杂的城市。当然,目前清理非首都职能,是想比较单纯的保留政治和科研教育的本色,但我觉得未必能成功瘦身,很可能的结果就是人口总量减少,但人口结构大幅精英化,变成权贵的名利场。
广州很像上海,传统制造业、商贸发达,但没有上海的金融中心以及贵族气息,有类似于深圳的创业土壤,但又没有深圳那么激进,有类似于北京科研教育基础,但又没有那么雄厚。广州就像一个上海的商业、北京的教育、深圳的创业混合的城市,但每一项都不别人。
对于四个一线城市的前途,我的判断大致是这样的:
北京,体量的增长会放缓,甚至适当缩减,但结构会精英化,真正变成“白居不易”的帝都。雄安和通州的发展并不会削弱北京,而是让北京的形象变得更加清晰;
上海,中国的经济中心,所谓经济中心,就是等你强大了,就到上海来。上海会越来越像香港、新加坡,城市管理会越来越精细,当精细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不再会有英雄和奇迹的出现;
深圳,中国的发动机,发动机不能太漂亮,但要很有力量,深圳符合这个条件。深圳估计很难成为一个宜居城市,因为这里房价太高了,但这样也好,过了四十岁事业无大成就的人就离开深圳,新来的有梦想的年轻人顶上,这个城市将长期保持低龄有活力、户籍人口偏低、人口大进大出的状态;
广州,中国未来的经济中心,因为广东会成为未来的经济中心。广州的最大优势是地盘大资源承受能力强开发完成度不高,广州的老城区会像内陆城市一样逐渐衰老,但广州的新城区会在一批又一批的移民的推动下崛起,这个城市的可持续性目前看来是最强的,预计将来也会是最多元的一个城市,城西城东会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网友的回复
其实上海没有BAT没什么大不了,纽约也没互联网巨头,湾区也没金融巨头,DC除了政客更是什么都没有。每座城市应该有适合自己的定位,上海的定位本身就应该是建立在长三角地区厚实制造业基础上的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早年提出的四个中心计划基本也是这个套路。但显然这么多年过去了,金融中心依然是北京,中国国情就是除非首都愿意放权,否则金融这样跟着政治跑的行业铁定垄断在首都地区。所以与其质疑上海为什么没有BAT,不如质疑下北京为什么不好好当个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为什么不让自古重商而且有良好工业基础的上海承担金融中心的重担。
■网友的回复
上海为什么没有BAT?都卖了!
最终走向卖身的企业固然有天时地利以及自身的种种原因,但某种程度上这一结局也与上海这座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为啥上海没有 BAT
文 | 陈芳
编辑 | 唐杰瑞
魔都上海从生产总值上看是中国第一大城市,2017年上海地区GDP为3.013万亿元,比北京高出两千多亿元。但一直以来,上海尚未诞生出一家与其经济地位相等的互联网巨头,沪上互联网“老大”携程的体量远远无法与BAT相提并论。
其实魔都并不缺乏互联网领域的独角兽公司,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年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互联网独角兽企业共有77家,上海仅次于北京占比23.4%,列为第二。
今天,上海拥有饿了么、陆金所等在各自领域独占鳌头的互联网公司,却始终无法诞生出BAT级别的巨头——“上海没有BAT,格局就是顶层的阿里巴巴和腾讯,一层一层往下吃,局面就是上海的互联网公司不断被人买,被收割。”一位上海旅游创业者对AI财经社直言。事实上,不少上海知名互联网公司最终均踏上了卖身的道路。仿佛是一种宿命。
3月3日,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开始改口,并不关心公司股权分配比例,用户认可才是最重要的。此前,有多家媒体报道,饿了么将被阿里巴巴全资收购,金额高达95亿美元。这家在外卖市场上血拼了10年的公司,在去年吞下百度外卖后,和众多上海互联网公司一样迎来的是卖身结局。
AI财经社统计发现,截至目前共有十多家上海知名互联网公司被卖身,它们中有的创始团队有着极强的奋斗意愿,如饿了么、大众点评、1号店等,最终却“败”给了资本;有的早已成功登陆美股,例如世纪佳缘、麦考林等,却最终在股价长期低迷的背景下,通过被收购的形式挥手告别;有的败给了竞争的残酷,例如安居客、易迅网等,最终找好接盘侠出局。
这些最终走向卖身的企业固然有天时地利以及自身的种种原因,但某种程度上这一结局也与上海这座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让人不禁要问,到底哪些因素交织在一起,给上海这座能量巨大的城市带来了没有互联网巨头的局面?
那些被卖的“宿命”
截至3月5日,虽然饿了么被收购的事情尚未官方宣布,但AI财经社获悉,阿里巴巴全资收购饿了么的事基本属实。收购完成后,饿了么将划归阿里巴巴CEO张勇旗下,充当新零售基础设施角色,与口碑进行整合。
饿了么是上海人张旭豪10年前所创,那时年仅23岁的他还在上海交通大学读研究生。10年间,经过不断血拼,饿了么成为外卖市场上两大巨头之一。一直以来,张旭豪的梦想是带领饿了么独立发展、独立上市,为此他还拒绝过想要合并的美团。
不过,去年以来张旭豪已有所松动,他多次告诉媒体,更关心的是公司能不能持续增长,为用户带来价值。如果一家公司失去增长的动力和活力,迟早会灭亡。
过去10年,饿了么共进行9轮融资,融资额达217亿元。其中,2016年、2017年引入阿里系的融资额贡献了半壁江山,为16.5亿美元。凭此饿了么备足“粮草”,却也将第一大股东的位置让给了阿里巴巴,后者持股比例达32.94%。
这为目前阿里巴巴收购饿了么埋下伏笔,从阿里巴巴过往的投资风格看,控股饿了么极有可能。
事实上,饿了么不是第一家被卖的上海知名互联网公司。AI财经梳理发现,包括世纪佳缘、大众点评、麦考林、安居客、1号店等在内有十多家上海知名互联网公司,最终的结局是卖身。
为啥上海没有 BAT
2010年10月10日,三“十”合一。十对通过世纪佳缘相识相恋的新人在上海花园饭店举行了一场集体婚礼。@视觉中国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大众点评创始人张涛却是挥泪离场。2015年11月,他在参加活动时当众与创始团队抱头痛哭,这场活动被称为是大众点评的散伙饭。在此之前,美团点评宣布了内部架构调整,大众点评高层悉数被边缘化,双CEO制被认为只是笑谈。
互联网“老兵”大众点评被“小弟”美团收购,背后起推动作用的是资本。
在被收购之前,成立已有12年的大众点评,发展势头猛,口碑效应好,张涛也曾明确表示要大干一场,要与美团决战,向互联网“第四极”迈进,并强调公司不可能被收购。但当年10月就卖给了美团,张涛离场。
事后张涛曾给其他创业者提建议说,在商业模式和定位不明晰时,尽量少融钱。因为第一融资多会做错事,也浪费公司的精力;第二融得太多估值抬上去就不下来,这意味着未来会错失包括上市在内的机会。张涛的反思是大众点评卖身的最有力注解。
和张涛一样,1号店创始人于刚某种程度上也是因资本丧失了对公司的掌控权。
2008年成立的1号店专攻超市品类,具有领先优势,但可惜的是,1号店真正掌控在创始团队手里的日子非常短。成立两年后,于刚这位外资背景的创始人终于明白电商是无底洞,他已经烧光了创始团队凑来的启动资金和2000万的融资,在多次找风投无果后,急需资金的他将1号店80%的股权卖给了平安集团,换来8000万元。自此以后,1号店未来走向何方,于刚已经没有话语权,也为1号店易主埋下伏笔。
1号店把平安当“救世主”,对方却可能只是财务投资。仅隔1年,平安就给1号店找来了新接盘侠——沃尔玛,出让20%收获6500万美元,大赚一笔。到2015年7月,平安已全部退出,1号店成为沃尔玛全资控股子公司,于刚则在深思熟虑后决定离开。一年后,随着沃尔玛与京东达成战略合作,1号店被当做“嫁妆”送给了京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