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之意|“人谋”——三国时期形成三分天下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 )


孙刘联盟 , 使两家的事业走向胜利与发展;反之 , 两家失和 , 曹魏渔利 。 孙权袭荆州杀关羽 , 刘备复仇败夷陵 , 造成蜀弱吴孤 , 曹魏更加强大 。 吴蜀重新联盟 , 但元气已伤 , 失去了取胜之势 , 两国北伐均告失败 。 但是 , 孙权得不到荆州 , 上流门户洞开 , 他就坐卧不宁 , 在同盟中只能扮演附庸的角色 。 所以孙权要拼全力与刘备争荆州 , 志在必夺 , 在这种形势下 , 刘备与诸葛亮既缺乏灵活性 , 又丧失警惕性 , 终于演出了吴蜀的悲剧 。 从地理形胜看 , 孙吴取得荆州以后 , 才真正形成了三分的地理均势 , 吴蜀两国才有可能结成巩固的联盟 。 但是蜀汉丧失了荆州 , 也就丧失了进入中原的前进基地;加上连吃败仗 , 力量削弱 , 又不能北据关中 , 刘备只能偏安于闭锁的益州 , 守险割据 , 而兴复汉室的隆中计划也就天折了 。
如果说 , 孙刘联盟抗曹谋求犄角之势 , 这是人谋的直接因素;那么 , 政治家、军事家的筹略得失及其际遇 , 也是组成三国鼎立的重要原因 , 这是人谋的间接因素 。
路之意|“人谋”——三国时期形成三分天下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文章图片
政治家、军事家的筹略得失及其际遇 , 是人谋的间接因素 。
最早提出三分思想的是孙吴谋臣鲁肃 。 公元200年 , 鲁肃过江对孙权说:
“肃窃料之 , 汉室不可复兴 , 曹操不可卒除 。 为将军计 , 惟有鼎足江东 , 以观天下之衅 。 规模如此 , 亦自无嫌 。 何者?北方诚多务也 。 因其多务 , 剿除黄祖 , 进伐刘表 , 竟长江所极 , 据而有之 , 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 此高帝之业也 。 ”
鲁肃的规划有两个方案 。
一是趁北方多务 , 赶在曹操南下之前进伐刘表 , 以长江天险 , 形成南北对峙 , 此为上策 。
二是如若上策不能实现 , 便退而求其次 。 鼎足江东 。
由此可见 , 鲁肃是一个务实派的政治家 , 他的规划是要依循客观形势的变化 , 向着可能的趋向而行动 。 所以当曹操南下荆州之后 。 他就坚决主张联合刘备 。 共同抵抗曹操 , 修正孙吴立国的上策路线以求下策 , 从而与蜀汉的隆中路线相吻合 , 取得了赤壁之捷 。
路之意|“人谋”——三国时期形成三分天下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文章图片
直接规划三分的是诸葛亮和鲁肃 , 但他们两人都只是规划了三分之形 , 都不守三分之势 。 他们共同的目的都是要兴高帝之业 , 即统一中国 , 只不过诸葛亮扶的是刘备 , 鲁肃辅的是孙权 。 诸葛亮、鲁肃之谋是合吴蜀两国之力 , 共灭曹操 。 假如没有周瑜、关羽、吕蒙、陆逊打乱诸葛亮和鲁肃的谋划 , 三国鼎立或许不能成立 。 曹操不敢称帝 , 正是有吴蜀联盟 , 曹丕篡汉选择在吴蜀交恶之时 , 这当然不是巧合 。 从灭曹魏的大局来看 , 孙权攻荆州 , 刘备复仇 , 都是不明智的 。 但正由于孙刘的失计 , 吴蜀削弱 , 曹魏增强 , 才形成了三国鼎立 。 由于孙刘双方都想利用对方来增强自己 , 所以双方的交恶就很难避免 , 不达均势 , 则不停止 。 三分的均势并不是诸葛亮和鲁肃的本意 。 这说明 , 三分虽然是出自“人谋”的规划 , 但又不为人的主观意志所控制 , 而是错综复杂的历史演成的必然之势 。
周瑜想阻挡这个势头 , 他执意要进兵西川 , 由于无力跨越刘备这个障碍 , 含恨死于巴丘 , 过早地结束了他的生命 。 《三国演义》描写诸葛亮三气周瑜 , 逼死这位英名盖世的江东宿将 , 情节是虚构的 , 而事情却是真实的 。 孙权逼鲁肃讨还荆州 , 鲁肃不能办 , 也因忧郁而过早地结束了他的生命 。 周瑜死年三十六, , 鲁肃死年四十六 , 都在风华正茂之时而陨落 , 这都不是偶然的 。 鲁肃早死 , 关羽骄矜 。 诸葛亮和鲁肃的谋划遭到破坏 , 是吴蜀两国的一场悲剧 。 由于荆州所处的要冲地位 , 关系着吴蜀两国霸业的成败 , 其势为两国所必争 , 这场悲剧是难以避免的 。 这又说明孙刘的失计带有必然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