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金融评论|包特、宗计川:放宽涨跌停是一个好主意吗?


复旦金融评论|包特、宗计川:放宽涨跌停是一个好主意吗?
本文插图

■本文选自《复旦金融评论》08期《放宽涨跌停是一个好主意吗?——基于行为经济学的观点》
■作者:包特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南洋理工大学-微众银行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员;宗计川 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副院长
■公众号:复旦金融评论
如何看待涨跌幅限制对市场稳定性的作用?在当前情况下放宽涨跌福限制 , 对于我国股市未来发展到底是好是坏?
复旦金融评论|包特、宗计川:放宽涨跌停是一个好主意吗?
本文插图

涨跌幅限制是指证券交易所为保持市场稳定 , 对一个交易日中资产价格波动的上下界限做出规定和限制 , 比如对于我国股市 , 之前通常的规定是价格相对前一个交易日的增幅和降幅不能超过10% 。 当价格触及波动幅度的上下限时 , 超过涨跌限价的委托为无效委托 , 但处于涨跌停价位或涨跌停价位之内的交易仍可继续进行 , 直到当日收市为止 。
目前 , 欧美金融市场并没有和中国股市完全相同的涨跌幅限制 , 交易所对价格波动的限制一般通过市场指数或个股的交易熔断机制实现 , 也就是说 , 当价格上涨或下降到特定程度 , 市场交易会暂停一段时间 , 但当交易恢复后 , 股价依然可以继续上涨或下跌 , 直到触及下一个熔断门槛 。 美国指数熔断机制的基准指数为标普500 , 三个熔断门槛为跌幅7%、13%和20% , 如果跌幅超过20%则当天交易停止 。 这实际上相当于美国市场作为一个整体 , 存在一个跌幅20%的跌停机制 。 而对于个股 , 美国从2011年设立股价“上下限”(Limit Up-Limit Down , LULD)制度 。 这个制度听起来像涨跌停制度 , 但实际更类似于熔断 , 是指当个股价格相比前5分钟的涨幅和跌幅超过特定区间 , 则接下来交易会暂停一段时间 。
2020年4月27日 ,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 。 当日晚间 , 深交所就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的相关配套业务规则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 其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看点就是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 , 放宽创业板股票涨跌幅至20% 。
那么 , 到底应该如何看待涨跌幅限制对市场稳定性的作用?在当前情况下放宽涨跌幅限制 , 对于我国股市未来发展到底是好是坏?
对此 , 我们基于相关文献 , 特别是最近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文献的研究结果的看法是:虽然涨跌幅对于稳定市场价格、抑制过度投机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 但在一定条件下 , 过于苛刻的涨跌幅限制反而可能阻碍金融市场有效性 , 将本该一步到位进行的价格调整人为拉长 , 甚至通过“磁力效应”和风险传染放大了风险的传播范围 , 引起“踩踏” , 将单一资产的风险恶化为系统性风险 。
【复旦金融评论|包特、宗计川:放宽涨跌停是一个好主意吗?】
复旦金融评论|包特、宗计川:放宽涨跌停是一个好主意吗?
本文插图

具体来说 , 涨跌停限制对于金融风险的潜在放大效应可能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在10%的涨跌幅限制下 , 很容易出现由于股票跌停产生的市场交易流动性受到抑制 。 若一个受到流动性冲击或面临流动性约束的投资者(如遭遇赎回的基金) , 因为所持股票跌停而无法在当日获得必需的流动性之时 , 他可能使用的策略无非有二:其一是在接下来的多个交易日以低价出售股票(资产折价销售机制), 直至满足其流动性需求(宗计川等 , 2019);其二是被迫出售手中的其他资产(资产组合再平衡机制) 。 前者导致股票市场出现资产折价销售 , 致使市场出现持续的整体下跌 , 交易流动性枯竭进而引发了融资流动性枯竭(股票质押爆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