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者青青|事出有因,终局并不意外,苏轼赠诗《仇池石》( 三 )


众人伸出拇指夸赞苏轼 。 同时 , 又提议苏轼再写一首 , 直来直去 , 在题目上直接标明主题 , 揭破晋卿的用意 。 苏轼心领神会 , 立刻采纳了众人意见 , 挥毫写下了《仇池石》“仆所藏仇池石 , 希代之宝也 。 王晋卿以小诗借观 , 意在于夺 , 仆不敢不借 , 然以此诗先之 。 ”然后写了二十八句诗 , 讲述了“仇池石”的来历 , 接着又叙述其石的神妙之处 。
《仇池石》这首诗最后八句 , 苏轼毫不客气地点出:“风流贵公子 , 窜谪武当谷 。 见山应已厌 , 何事夺所欲 。 欲留嗟赵弱 , 宁许负秦曲 。 传观慎勿许 , 间道归应速 。 ”
意思是:你(晋卿)本是风流贵公子 , 不幸被贬官均州武当山谷 。 (窜谪 , 指放逐、贬谪) 。 好山好水你看厌了 , 为何偏偏要盯住我喜爱的石头不放呢?我告诉你 , 你拿着这奇石作诗观察可以 , 但要抢夺劫走绝对不行 。 我本来不想让你看 , 但你是“强秦” , 我是“弱赵” , 顾念旧友情分上 , 我还是给了你面子 。 我奉劝你 , 你怎么爱石都可以 , 但要懂得包容 , 学会谦让 , 要有人品气度 , 绝不能强人所难、夺人所爱 。
从这诗句中 , 可以看出苏轼爱憎分明的刚直性格 , 同时 , 也说明古代人藏石玩石赏石是很注重素养和品德的 。
【言者青青|事出有因,终局并不意外,苏轼赠诗《仇池石》】这八句诗 , 尤以“欲留嗟赵弱 , 宁许负秦曲”为画龙点睛之笔 。 诗人以“仇池石”比“和氏璧” , 用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典 , 委婉表达了自己“只借不赠”的心意 , 又不致于使好友王晋卿难堪 。 最后他再次强调:看完不得转借他人 , 要尽快操小道归还我苏轼 。 玩石是讲究缘分的 , “仇池石”与我有缘 , 与汝无缘 , 嫉妒和抢夺都无济于事 。 也许这就是“石缘”二字来源?
言者青青|事出有因,终局并不意外,苏轼赠诗《仇池石》
文章图片
仇池山门苏轼诗句:“欲留嗟赵弱 , 宁许负秦曲” 。
结语:
苏轼《仇池石》诗中的那句“宁许负秦曲” , 震慑了王晋卿 , 使他羞于充当暴秦的角色 。 再加上诗中表露出的苏轼豁达心胸 , 又感触了王晋卿 。 是呵 , 奇石虽妙 , 只能观赏 , 既不能攀登游览 , 也不能作归隐的居处 。 如同韩干画的马 , 不能牧 , 不能骑 , 实在是无用之物 。 贪此身外之物 , 为声名之累 , 太不值得了!也许是缘于此 , 王晋卿收到苏轼送来的“仇池石”奇石 , 自己观赏了几天 , 很不情愿地送还苏轼了 。
奇石终于“完璧归赵” 。 苏轼一颗悬着的心至此落了地 。 一场风波虽就此平息 , 但是 , 苏轼与王晋卿两人的交情从此没有了音讯 。
从苏轼与王晋卿这段交情故事中 , 我们看到了苏轼有情有义 , 是非分明 , 持正不阿 , 浩然正气的性格 。 同时 , 也使我们看到了 , 人在社会交友是要有底线的 , 那就是道德底线 。
如果自己所交的朋友越过了底线 , 曾经再怎么好 , 作为朋友要规劝其改邪归正 , 如规劝不通 , 只有无奈地离开了 。
也许 , 这是苏轼与晋卿从此两人再也没有联系而渺无音讯的根本原因所在吧?
参考资料:
《苏东坡传》林语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苏轼在密州》李增坡主编齐鲁书社出版(1995年)
《苏东坡的密州岁月》栾凤功李敦景南海出版公司出版(1995年5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