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健康|预印本注水了吗?,医疗论文井喷

导读
新冠疫情期间迅速崛起的预印本平台利弊皆显 。 在“及时分享”与“质量把关”之间 , 它和传统学术出版行业都在寻找着平衡点
财新健康|预印本注水了吗?,医疗论文井喷
文章图片
新冠疫情期间 , 以bioRxiv、medRxiv为代表的预印本平台大出风头 , 已显现对传统学术出版的冲击 。 图/财新采访人员蔡颖莉
文丨财新采访人员徐路易
一场史无前例的新冠疫情 , 让一种后起的科研论文发表平台——预印本网站的影响力大增 , 争议也随之而来 。
2020年1月的最后一周 , 学术界两次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研究进展的大讨论 , 都与一个网络平台上的研究论文有关 。 1月23日 ,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石正丽团队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在线发表题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的发现及其可能的蝙蝠起源》的研究论文 。 该研究显示 , 蝙蝠最有可能是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 , 在一种中华菊头蝠体内发现的冠状病毒RaTG-13与新冠病毒在全基因序列上的相似度高达96.4% 。 该论文/p>
1月31日 , 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 , 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 , 部分初步依据正是来自于预印本平台上的研究 。 但就在同一天 , 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的研究团队在bioRxiv上发表研究 , 怀疑新冠病毒被插入艾滋病病毒的关键氨基酸序列 , 暗示新冠病毒可能由“人工合成制造” 。 该文一出 , 多名病毒学和基因组学等领域的权威科学家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反驳 , 该论文上线后不到两天即被撤稿 , 但此后已在推特上被讨论了超过1.7万次 , 并被25家新闻机构报道 。 此后数月间 , “病毒人工合成论”仍在全球各地甚嚣尘上 。
预印本(preprint) , 通俗地说就是一份完整的论文初稿 , 包括完整的图表和数据 。 大多数预印本在上传至预印本平台后都有一个数字对象标识符(DOI) , 因此即便尚未经过同行评审(peerreview)正式出版 , 也可以在其他研究论文中被引用 。 与传统期刊动辄几个月的审核流程相比 , 预印本论文一般只需要几天就可以发表 , 能尽快帮助政府和民众防控疫情 , 也利于科学共同体之间高效沟通 , 因此成为诸多研究者的首选 。
新冠疫情期间 , 预印本平台大出风头 , 显现出对传统学术出版业的冲击 。 截至5月下旬 , 在几大预印本平台上与新冠肺炎有关的预印本论文数量已超5000篇 , 可谓汗牛充栋 。 但如同硬币的两面 , 预印本论文的井喷也造成了一些不严谨的低质量论文被广泛传播和过度解读 , 引发负面后果 。 人们担心 , 在事关健康与生命的医疗领域 , 一些未经证实的治疗方法发表甚至可能酿成灾难性后果 。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 在“及时分享”与“质量把关”之间 , 预印本平台和传统学术出版行业都在寻找着平衡点 。
预印本平台应运而生
预印本平台崛起之前 , 在《自然》《科学》《细胞》等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 , 是科学界主要的学术交流模式 , 出版界和学术界也建立有一整套专业化的学术论文发表规范 , 包括一稿不能多投、稿件发表前要进行严格的同行评审等 。 然而 , 在这套标准化、流程化的出版规范被科学界认可之前 , 所谓的“预印”和“正式发表” , 似乎并没有清晰的边界 。
17世纪欧洲的科学革命 , 让人们对物理、天文、生物、数学、医学及化学的观念经历了根本性的变化 。 1660年成立的英国皇家学会首要任务之一 , 就是鼓励科学家们重视思想交流 。 1868年 , 《自然》杂志诞生 , 它的科学观点和编辑模式都曾和当时的环境格格不入 。 《自然》最初并没有设立例行的同行评审机制 , 研究是否真实完整 , 其责任完全由作者承担 。
到20世纪中叶同行评审有了更加标准化的流程之前 , 许多期刊都没有同行评审 。 比如 , 沃森和克里克1953年发表的DNA双螺旋结构研究 , 就没有被同行评审过 。 而《自然》杂志直到1967年才开始进行例行的同行评审 。 此后 , 科学出版的流程逐渐标准化 , 也催生了诸多大型科技期刊出版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