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am|秒杀传统型笔记!支持 Markdown 和双向链接的 Roam Research 为什么这么强?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秒杀传统型笔记!支持 Markdown 和双向链接的 Roam Research 为什么这么强?
相信大家都有着自己常用的笔记软件 , 不管是传统的印象笔记 , 还是书本式的 OneNote , 亦或是多合一的 Notion 。
我也先后用过不少的笔记软件 , 但每次都会遇到同一个问题 , 那就是如何对笔记进行分类 , 或者说 , 当我新建一个笔记时 , 我该将其归到哪一类?
Roam|秒杀传统型笔记!支持 Markdown 和双向链接的 Roam Research 为什么这么强?
本文插图


图片来自:Unsplash
正是有了这样的烦恼 , Roam Research 的出现才使我眼前一亮 。 这样一款基于网状结构的笔记 , 使我不禁感叹 , 原来还有这种记录方式啊 。
懒人目录

  • 从 Zettelkasten 卡片盒说起
  • 随意链接的知识系统
  • 每天打开都是新的篇章
  • 大纲式、模块化的布局
  • Roam 适合哪些人呢?
从 Zettelkasten 卡片盒说起
凡是介绍 Roam Research 的文章 , 都会不自觉地提到 Zettelkasten , 甚至有文章评论道「Roam Research 是目前实践 Zettelkasten 的最好用的工具」 。 那么什么是 Zettelkasten 呢?
「Zettelkasten」是德语「卡片盒」的意思 , 是一种基于卡片盒的记录方法 , 每张卡片具有唯一索引 , 并通过索引作为参考相互连接起来 , 从而构成巨大的网状化知识系 。
Roam|秒杀传统型笔记!支持 Markdown 和双向链接的 Roam Research 为什么这么强?
本文插图

Zettelkasten 方法的创立者是来自德国的社会学家和系统理论家——尼克拉斯 · 卢曼 , 他使用这套高效的信息组织方法 , 积累了 90000 个知识卡片 , 一生中写了 60 本书和其他大量出版物 。
Roam|秒杀传统型笔记!支持 Markdown 和双向链接的 Roam Research 为什么这么强?
本文插图

与现有的多层树状文件结构相比 , 网络化的组织模式才是符合我们人脑构造的 , 正如大脑中的神经元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交流 , 形成了我们的智能和行为 , 不同卡片间的相互关联 , 形成了更为庞大的知识体系 。
正如「variable.io」的创始人所言:
经历了 36 年的时间 , 使用了数十个失败的笔记应用后 , 我才发现 , 知识是相互关联的 , 而非分层组织的 。
Roam Research 正是践行了「Zettelkasten 卡片盒」的记录方法 , 它摒弃了传统的多层树状结构的组织方式 , 使用了全新的网状结构作为知识系统的核心 。
Roam|秒杀传统型笔记!支持 Markdown 和双向链接的 Roam Research 为什么这么强?
本文插图


图片来自:roamresearch.com
随意链接的知识系统
在 Roam Research 中 , 只要输入两个方括号 [[]] 并输入文字 , 就可以新建或引用一个页面 。 类似的 , 选中已有笔记 , 添加两个方括号 , 也可以将其升级为一个单独的页面 。 以这种方式呈现的页面称为「参考页面」 。
Roam|秒杀传统型笔记!支持 Markdown 和双向链接的 Roam Research 为什么这么强?
本文插图


页面的双向跳转
就像 wiki 中的词条链接一样 , 点击方括号的文字便可以跳转至「参考页面」 。 但与 wiki 不同的是 , 跳转过去后还会显示引用源 , 这就意味着可以跳转回来 , 由此构成了双向的链接 , 形成了一张知识网 。
另外 , 即使没有添加链接 , Roam Research 也会自动找出包含该关键字的页面 , 并且显示在末尾的「未链接页面」中 。 这时候 , 如果想要添加关联 , 只需点击「Link」即可 。
「双向链接」是 Roam Research 的最大特点 , 保证了笔记之间的高度内在关联性 。 而现有的笔记软件即使可以创建页面之间的链接 , 也是单向的 , 这就导致进去了出不来 , 越陷越深 , 最终迷失在数据库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