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后,“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一倍”该如何实现?( 二 )

全面小康后,“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一倍”该如何实现?
社区公益服务中心的志愿者开展义诊服务 , 为居民送温暖 徐昱 摄她认为 , 探索公共服务下沉机制 , 须因地制宜 , 有针对性地作出制度安排 。 “比如现在多种国家惠农补贴直接打到农民卡上 , 但留守老人等农村低收入群体想取钱用还是有困难 , 因为农村银行网点不足 。 ”陶勋花说 , 为了取几百块的补助 , 他们要进城排一天的队 。在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 , 刚刚摘帽的贫困地区群众 , 也是值得关注的低收入人群 。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军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鲁曼认为 , 关键要让防止返贫预警机制的信号灯继续亮下去 。 重点关注因病、因残、因灾、无劳动力家庭等“边缘户” , 建立特殊群众脱贫专账 , 夯实帮扶责任 , 采取政策叠加和差异化帮扶政策予以倾斜支持 。由于贫困地区多重致贫风险叠加 , 还要落实兜底保障政策 , 对家庭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2倍以内的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 , 同时加强临时救助和其他社会救助政策衔接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主任杨林花特别指出 , 当前罕见病将部分家庭拖入贫困泥潭的情况时有发生 。 许多罕见病是遗传病、终生疾病 , 高昂的治疗费用令中等收入家庭都难以承受 , 遑论低收入人群 。 杨林花建议:应在国家层面出台罕见病治疗保障机制 , 尽力避免“因病致贫”的阴影笼罩低收入人群 。3优引擎:以城镇化带富新市民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 , 人口城镇化的过程恰是中等收入群体形成的过程 。 要做强做优新型城镇化引擎 , 使相当数量的进城农民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新力量 。进得了城 , 还要扎得下根“农民为什么会进城?是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说 , 如果为了进城而进城 , 那么进城的农民也只能游离在城市主流生活的边缘 , 从事低端且不稳定的工作 。让进城农民身在城市 , 更能不断增收 , 融入城市 , 才是安居乐业的应有之义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会长祁志峰认为 , 须积极解决进城人员进了城、留不下的问题 。 要在住房保障、子女上学、职业培训、休闲娱乐等多方面出台政策 , 让进城人员心里有依靠 , 生活更踏实 。“农民工都想成为城市中的一员 。 哪怕在城里买个小房子都可以 。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三箭置业集团有限公司油漆工班组长陈雪萍说 , 农民工安家问题实际上就是户籍问题 , 没有房产证 , 就不好落户 , 没有户口 , 子女就没法像普通市民那样按划片就近入学 。全国政协委员 , 陕西建工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义光认为 , 让进城人员安下心、扎下根 , 要解决两个“未来”问题 , 即子女教育问题和养老问题 。 既要确保进城人员子女有学可上 , 阻断代际贫困传递;又要让进城人员的晚年生活有保障 , 让他们享受和城市职工一样的养老福利 。全面小康后,“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一倍”该如何实现?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 , 分析一些国家的城镇化教训可以发现 , 不科学的城镇化进程可能造成城市贫民窟的产生和贫富差距的扩大 。 中国要避免这种情况 , 必须解决好农民工融城问题 。“国外的城镇化进程是自发的 , 没有人管 , 也不好管 。 城市管理不到位 , 一些社区就成了贫民窟 。 ”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席真认为 , 中国的城镇化要发挥独有的制度优势 , 把这些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 要进一步强化社区居委会的作用 , 配强配齐居委会力量 , 让治理力量充分下沉社区 , 方便开展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李香菊认为 , 应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调整户籍制度 , 实现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 。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渭南市副市长高洁认为 , 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要以人为本 , 通过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完善城市就业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 , 保证城市公共服务公平、便利 。“我国目前仍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 , 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 特别是加快进城农民工市民化 , 无疑是未来20至30年中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说 。做实产业 , 促进就业人口、产业、空间城镇化 , 是城镇化最基本的三方面内容 。 产业城镇化 , 是城镇化的最初动力 。 产业在城市的集聚 , 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人口在城市的集聚 , 又会产生出巨大的市场需求 , 继而推动产业的发展和进一步的集聚 。 二者实现良性互动 , 城市居民收入才会越来越高 , 逐步迈入中等收入群体 。“城镇化不能有城无业 。 更好发挥城镇化集聚效应 , 让城镇化为促进人民增收服务 , 关键之一是做强产业集群 , 做好产城融合 。 ”全国政协委员、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认为 , 做大做强制造业集群、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 是提升城市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 产业集群的韧性、柔性、适应性提升了 , 人才才能留得住 , 产业才能发展得好 , 人民才能稳增收 。“城镇化要做到人口、产业、空间发展协调统一 。 中国的城镇化要与工业化、信息化同步推进 。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大足区委书记于会文说 , 要在城市中保障足够规模的制造业和实体经济 , 而不仅是追求城市人口的数量 。“从2017年起 , 我们结合本地湿地生态移民安置和未来科技城产业工人安置需求 , 规划建设了两个新型小城镇 , 安置生态移民近3万人 。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宁河区委书记王洪海说 , 他所在的宁河区 , 产业与人口的集聚效应又吸附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 , 城镇空间进一步发展 , 产业、人口、空间实现了协调互动 。目前 , 一些城市因为城区老化问题 , 资源集聚与催化效应受到遏制 。 “如果城市的中心城区面积狭小 , 基础设施落后 , 载体功能不足 , 那么城市形象自然立不起来 , 辐射带动作用也发挥不出来 。 因此 , 要完善城区规划 , 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 , 释放城市潜能 。 ”王洪海认为 , 城市有了城市的模样 , 商贸活动才能繁荣 , 才能带动人流物流的效益转化 。“从中国的现实国情看 , 中小城市仍然是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 政府要注重培育特色产业 , 培养专业人才 , 帮助周边农村人口就地享受城镇化的红利 。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临武舜华鸭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胡建文说 。4提素质:一技之长助持续增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 一条积极途径在于提升低收入人群素质 , 令其有能力获取更好的工作条件与收入机会 。 在这方面 , 代表委员也多有见解 。有了就业技能 , 收入才有保障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启阳汽车集团董事长王麒说 , 扶贫先扶智 , 脱贫需兴教 , 各行各业应该形成共识的是 , 教育有助于劳动者基本技能的提高 。 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 更不应忽视员工职业技能培训 。 企业应定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 推行技术等级认证 , 辅以相应的激励机制 , 激发劳动者寻求提升素质的动力 。企业建立培训体系 , 尚有章法可循 , 身在广大农村的低收入群体 , 素质提升怎样安排?来自基层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 ,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栖山镇副镇长、胡楼村党总支书记王吉永的心得是“两手抓”——一方面 , 愿意去当地企业打工的 , 联系企业做好培训;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 , 靠年轻人来带 。王吉永说 , 农村低收入群体往往年龄偏大 , 接受新技术偏慢 , 传统的培训上课方式行不通 , 通过干中学的方式潜移默化加以培训更易奏效 。 胡楼村的经验就是把青年能人请回来 , 以能人创业带动村民就业 , 在稳定就业的氛围中逐步发挥能人的示范效应 , 先让大家安心有活干 , 再让大家慢慢琢磨怎么干 。想方设法让村中低收入人群拥有一技之长 , 也是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岷江村党总支书记陶勋花多年操心的一件事 。 “对于大部分农村低收入人群来说 , 他们未来的生活仍在农村 。 ”陶勋花认为 , 整合当地现有资源 , 寻求有地方特色的技能培训方式 , 开发居家灵活就业新渠道 , 对农村低收入人群增收具有重大意义 。“为什么收入低?在农村不外乎文化低、年龄偏大、有残疾 , 在综合考虑这些不利因素基础上 , 我决定请老师来村里教授插花、贴花、钩边、花木编艺 , 一周到两周就可以上手 , 这样每户至少一到两人就有了固定收入 。 ”陶勋花认为 , 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居家灵活就业在增加低收入人群收入中的作用 , 整合资源 , 因地制宜为低收入人群做好就业培训 , 这是农村低收入人群提升素质 , 增加收入的一条有前景的路子 。强化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低收入人群的劳动技能和素养 , 与其收入水平直接相关 , 这凸显出职业教育的重要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副院长双少敏认为 , 一方面 , 国家应该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 , 令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连接更紧密 , 同时完善助学制度 , 加大对困难学生资助;另一方面 , 应该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劳动者 , 从大专院校到各行各业 , 从网下实训到网上受教 , 要充分激活技能培训的多元化空间 , 推动技能培训及时更新、按需调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