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余华 :《活着》这么受欢迎,是我运气好( 二 )
本文插图
说到写作时的画面感 , 我在写小说的时候肯定是有的 , 虽然我不会画画 , 我对绘画也没有像对音乐那么的喜爱 。 为什么?看画很累 , 你去美术馆 , 尤其是很大的美术馆 , 你在里面待一天那多累啊 , 基本上是站着和走着 。 你去听一场音乐会 , 是坐在椅子里的 , 要是在家里听的话 , 可以在床上躺一会儿 , 在沙发上坐一会儿 , 还可以喝茶喝酒 , 上个卫生间诸如此类的 。 享受艺术时的舒适性 , 决定了我更喜欢音乐 , 这是一个原因 。
还有一个原因 , 相对小说叙述而言 , 音乐叙述更近一点 , 两者都是流动的叙述 , 或者说是向前推进的叙述 。 而绘画也好雕塑也好 , 绘画是给你一个平面 , 雕塑是让你转一圈 , 所以我还是更喜欢音乐 。 但是小说也好 , 音乐也好 , 都是有画面感的 。
我一九九二年底和张艺谋合作做《活着》电影的时候——这片子是一九九三年拍的——他那时候读了我的一个中篇小说《一九八六年》 , 他说我的小说里面全是电影画面 , 当时我并没有觉得我作品里面有那么多的画面 , 但是一个导演这么说 , 我就相信了 。
本文插图
《活着》
余华 著 作家出版社
至于九十年代写作的变化 ,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什么在今天如此受欢迎?昨天张清华还高谈阔论分析了一堆理由 , 听完我就忘了 , 没记住 , 昨天状态不好 。 其实我也不知道 , 我的感觉是这样 , 我当时写《活着》 , 有些人把《在细雨中呼喊》视为我写作风格的转变之作 。 是 , 它是已经转变了 , 因为它是长篇小说了 。 但是真正的转变还是从《活着》开始的 , 什么原因?就是换成了一个农民来讲述自己的故事 , 只能用一种最朴素的语言 。 昨天我们吃晚饭时 , 有位出版社的编辑告诉我 , 她的孩子 , 十三岁的时候读了《许三观卖血记》 , 喜欢;读了《活着》还是喜欢;读到《在细雨中呼喊》就读不懂了 。
她问我什么原因 , 我想《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受欢迎 , 尤其是《活着》 , 可能有这么个原因 , 故事是福贵自己来讲述的 , 只能用最为简单的汉语 。 我当时用成语都是小心翼翼 , 一部小说写下来没有一个成语浑身难受 , 总得用它几个 , 就用了家喻户晓的 , 所有人都会用的成语 。 可能就让大家都看得懂了 , 人人都看得懂了 , 从孩子到大人 。
我昨天告诉张清华 , 这两本书为什么在今天这么受欢迎 , 尤其是《活着》 , 我觉得唯一的理由就是运气好 , 确实是运气好 。
我把话题扯开去 , 《兄弟》出版那年我去义乌 , 发现那里有很多“李光头” 。 当地的人告诉我 , 义乌的经济奇迹起来以后 , 上海、北京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们去调查义乌奇迹 , 义乌人告诉他们三个字“胆子大” , 就是胆子大 , 创造了义乌的奇迹 。所以《活着》为什么现在受欢迎 , 也是三个字“运气好” , 没有别的可以解释 。
《第七天》在一个地方比《活着》受欢迎 , 就是翻译成维吾尔文以后 , 在维族地区很受欢迎 , 已经印了六次 , 《活着》只印了三次 。 在中文世界里 , 我其他的书不可能超过《活着》 , 以后也不可能 , 我这辈子再怎么写 , 把自己往死里写 , 也写不出像《活着》这么受读者欢迎的书了 , 老实坦白 , 我已经没有信心了 。 《活着》拥有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 当当网有大数据 , 前些日子他们告诉我 , 在当当网上购买《活着》的人里面有六成多是九五后 。
文字丨选自《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余华 著 ,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图片丨网络编辑| 周郎顾曲、阿乔 来源:楚尘文化
摄影与诗歌民主、平等、法律
推荐阅读
- 无巍不至|珊瑚状的圣湖,生活着八亿公斤鱼,有着世上最美的水
- 说爱|女人为什么活着?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 活着就感恩|50岁以上女人,少穿妈妈装,霓蝶衫+虞眷裤,简单好看还减龄
- 黄小骨|原创 夫妻老了以后,先走的和活着的谁更痛苦?5个已婚女人说大实话
- 尼采|活着为了什么?如何更好地活着?如果你仍困惑,请耐心看完此文
- 很有意思yours|看看三毛这几句吧,这才是我们活着的最好姿态
- 美文共享|中年女人更要努力地活着!
- 东林夕亭|就算我活着是个笑话,起码我能逗笑我爱的人
- 活着就感恩|不是我吹,三伏天主流“妃子纱”,推荐43-66女人穿,高雅特迷人
- 东京新青年|泪目!日本年轻帅哥成为入殓师,努力活着是对生命最大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