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小行星掉下来的下午我们开车去兜风



北京青年报小行星掉下来的下午我们开车去兜风
本文插图

◎sherry
刚一翻开《小行星掉在下午》 , 你可能会被沈大成平静克制的行文风格所误导 , 把它当成是现实主义创作 。 然而 , 一旦你踏进了她所构造的宇宙 , 眼前画风随即一转 , 熟悉的日常场景在她的脑洞下铺陈展开 , 闪烁着霓虹灯的疫区 , 墨鱼人藏身的超大型地铁站 , 逐步变异的公司职员 , 新星球上建设社会的伟大历程……荒诞离奇的设定让你有如掉落兔子洞 。
但是注意了 , 当你熟悉并且逐渐接纳小说中的荒诞设定 , 把它当成一篇幻想小说来读的时候 , 又能惊奇地发现小说所戳破的其实就是现代人都会面临的迷茫和困惑 , 从职场上的异化现象到对亲密关系的渴求 。 她关注的是我们每个人看似在各自的轨道内正常运转 , 却又有着无法突破的困境的时代 。 有人把这种既具脑洞大开的幻想元素 , 又没有脱离日常生活场景的写法称为“造景现实主义” 。 唐诺也说 , “沈大成的虚构跟现实的连接点其实是处处都在的 , 像铆钉一样 。 ”
这本短篇小说集里的设定在具有趣味性的同时 , 映射出了现代人的深层次焦虑 。 《次级》创造了“次级人”这样的概念 。 由于越来越多人寻觅不到伴侣 , 政府推出了变革 , 让单身的人们分期分批到其他家庭中 , 作为“次级人”去沉浸体验家庭生活 。 在家中 , 主卧内的大床边有为“次级人”支起的小床 , 餐桌旁有特意为“次级人”准备的小凳子 , 家庭成员都假装家中没有这个人 , 单纯地观察、倾听、模仿就是“次级人”可以参与的全部生活 。 别看限制如此多 , 这个“福利”政策还挺火爆 , 每次两万人申请 , 只有三十七人得到批准 。 在这个奇特的并生宇宙里 , 家庭中的情感能量成了硬通货 。
书中还有两篇写职场的短篇 , 聚焦的分别是实习生和工作狂两种角色 。 小说中的实习生是对公司的业务一无所知的打杂手 , 在同事间没有存在感 , 就连名字也是被“小刘”“小张”“小王”这类符号所抹去 。 职员们每天挖空心思给他们找根本不必要的事情做 , 他们也在公司里怀疑着自己的价值 。 直到有一天 , 有人告诉他们 , 实习是人类为了遴选优秀继承人的机制 , 在这道程序中 , 如果认为他表现好 , 就去鼓励他 , 收编他 。 反之 , 则打击他 , 改造他 , 甚至销毁他 。 年轻人被抹杀掉个性与创造力 , 通过实习程序完成社会化成为一个个“单向度的人” , 而这个社会达尔文体系也依此收编同类 , 排除异己 , 一天天实现巩固壮大 。 沈大成将实习生这类群体的境遇 , 从不被重视、被暗中观察到筛选淘汰一一点破 , 再用实习作为遴选人继承人的机制来解释 , 的确是现实意味很强的提炼 。
《工作狂》承接《实习生》篇 , 在一个共生宇宙下 , 塑造了一个很典型的被职场异化的形象 , 原本只想浑水摸鱼的“装腔老手”逐渐被公司内“拼命让人工作”的氛围所感染变得难以摆脱工作 。 小说中提到了《红舞鞋》这个故事 , 一个小姑娘穿上一双红舞鞋 , 就脱不下来了 , 只能一直跳舞 , 指代的便是这类被工作榨干、失去自己的主体性的职员们 。 这戳破了如今很多行业内存在的“工作奴”“工具人”现象 , 既不是由于顺从、也不是因为工作难度大 , 而是人作为一种单纯的工具、人沦为物的状况 。
小说里细致刻画了“我”如何从一个摸鱼高手变为工作狂的心理转变 , 从“我偏爱无用功 , 事情若有若无 , 人也可以似做非做” , 到“心里警惕地想 , 绝不能再干 , 我已经超量了 , 再干就不划算了” , 再到“我怕整理中多看一行字 , 又会忍不住接着干下去” 。 这种表达虽然戏剧化 , 却也充满了作者的细腻洞察 , 金宇澄称之为“时代所赋予的细节密码” 。 可以说 , 每个人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身上的影子——从一个社会体系中的不合作者 , 逐渐被快节奏和单线程的大氛围所感染同化 , 变成一个庞大机器中能干的螺丝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