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易生活面对手机防抖的痼疾,vivo端出了原创的“微云台”


众所周知 , 智能手机的拍照功能这几年来无论是算法、硬件配置 , 还是功能丰富程度都有着长足的进步 。 更大的CMOS尺寸、更高的像素、更强的AI修正效果、更多的变焦倍率、更多花样的拍照模式……作为手机厂商良性竞争的结果 , 如今的智能手机也早已真正在众多场景下彻底取代了中低端卡片相机 , 甚至已经能够胜任一些相对专业的创作任务 。
但是只要大家平时有心观察互联网上的各种“手机创作”视频 , 或是留心自己身边那些VLOG创作者 , 或许就会发现 , 当他们用手机进行创作、特别是用手机拍摄视频时 , 往往必须还要再搭配一些额外的“辅助工具” 。

三易生活面对手机防抖的痼疾,vivo端出了原创的“微云台”
本文插图

没错 , 这就是手机云台 。 它的作用是通过内置的传感器(陀螺仪)与多个大出力电机摇臂 , 在手机发生抖动的一瞬间进行强力“纠偏” 。 说白了 , 就是外置的防抖器件 。
可能有的朋友要问了 , 现在的旗舰手机不是多半都配备了光学防抖功能吗 , 为什么还要再外接云台或三脚架 , 毕竟外接既占空间又需要额外购买的设备呢?

三易生活面对手机防抖的痼疾,vivo端出了原创的“微云台”
本文插图

不得不说 , 这个问题非常致命 。 因为当我们纵观从去年至今的各大品牌旗舰机型时 , 会发现不少型号都会在发布会上强调 , 与xx品牌云台的联动功能、为三脚架专门设计的拍摄模式等等 。 难道手机的拍照功能不应该是为“随手一拍”而生吗?难道手机的防抖设计 , 不应该就是为了让消费者不依靠任何外部辅助设备 , 直接拿在手里就能使用的吗?
外接稳定器的兴起 , 暴露了手机防抖技术的短板
为什么明明都配备了光学防抖的摄像头 , 却还要专门针对需要额外购买的云台做适配呢?
一方面来说 , 大家都知道如今用户对于防抖能力的需求是水涨船高 。 比如说以往大家用手机摄像 , 可能也就是记录下个人生活、给自己或者家人留个纪念 。 但是随着VLOG的兴起、高速移动网络的普及 , “手机拍视频”的用途已经逐渐从单纯记录 , 向着内容创作的方向发生转变 。 从日常的走街串巷 , 到野外的自然探险 , 再到激动人心的极限运动 , 消费者开始用手机拍摄下越来越多样化的内容 , 而这也就意味着对于智能手机里的那套影像系统来说 , 它们日常所需应对的“抖动”也变得比过去复杂了不知多少倍 。

三易生活面对手机防抖的痼疾,vivo端出了原创的“微云台”
本文插图

【三易生活面对手机防抖的痼疾,vivo端出了原创的“微云台”】然而 , 面对使用场景的多样化 , 以及抖动程度的剧烈化 , 对于大多数智能手机产品来说 , 它们的摄像头所采用的“光学防抖”设计却存在着三大难以忽视的短板 。
首先 , 传统手机的光学防抖靠的是镜片在摄像头模组框体内一个垂直平面上的两轴(x、y)运动 , 这意味着它实际上只能对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轻微位移有效 , 一旦面对诸如滚转或俯仰角度上的抖动 , 就完全无能为力 。

三易生活面对手机防抖的痼疾,vivo端出了原创的“微云台”
本文插图

其次 , 因为镜头部分的运动范围被限制在摄像头模组内 , 这意味着其“可动性”实际上是非常轻微的 , 体现到防抖效果上 , 就是大多只能对正负1度的抖动进行较为有效的修正 。 一旦手机抖得剧烈一点点 , 目前的光学防抖就只能举手投降了 。

三易生活面对手机防抖的痼疾,vivo端出了原创的“微云台”
本文插图

镜片位移式防抖必然导致光轴偏移
最为重要的是 , 对于任何一个相机体系来说 , 要想获得最好的(或者说正常的)成像效果 , 光学镜组的中轴线照说都必须要与传感器(CMOS)的中心点重合 , 这样才能保证外界的光线经过镜组折射后 , 正好覆盖传感器的100%面积 。 但是手机上的传统光学防抖设计 , 本身靠的就是光学镜片的位移来抵消外部抖动——这也也就意味着 , 只要发生抖动 , “防抖”设计就必然使得镜片和CMOS不在一条轴线上了 。 说得直白点 , 就是镜组为了防抖必然会“跑偏” 。 可入射光线一跑偏 , 就不能保证100%覆盖到传感器上了 , 直接表现在最终的成像上 , 就是暗角、边缘模糊、画面中心以外的区域清晰度急剧下降等一系列的画质损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