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互联的灵鹫山,取经的华为( 五 )
金箍棒和七十二变
四年前华为在思考智能手机未来的下一跳是什么的时候 , 就逐渐明确设备间的互助协作将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 , 而分布式技术就是基于这个方向应运而生 。经过内部漫长的研判与消化 , 最终华为默默将其设置成解决打破硬件之间限制难题的答案 , 也是华为面向后移动时代的软件路线基础 。
去年8月9号 , 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总裁王成录博士 , 在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公布了EMUI10 , 这个版本的EMUI最特殊的一点在于它正式对外展露了华为的分布式技术 。分布式一登场就成为EMUI10的核心部分 , 也让这种技术毫无停留在PPT里的时间 , 就让登场就走到了用户的聚光灯下 。
王成录博士在当时说 , 这是打开IoT世界的一把钥匙 。
熟悉计算机的朋友应该对“分布式”的概念并不陌生 。分布式是相对于传统计算机的集中式而言 , 也就是将硬件能力或软件组件分布在不同的网络计算机上 , 并且通过集合的方式共同对外提供服务 , 多台计算机共享统一的硬件池和软件系统 。这样做的优点是 , 可以更有针对性、低成本的处理弹性任务和并发式访问 , 增强计算系统的可伸缩性 。其实 , 分布式并不是单一的技术 , 而是一种技术方法与技术逻辑 。而且它早已来到了你的身边 , 比如很多网吧就是典型的分布式计算机群 。
但是在华为之前 , 从来没有哪家公司考虑将分布式的理念 , 带入到不同的消费硬件中 。想想也知道 , 手机和PC、耳机、手表之间的区别何止千万 , 感觉根本没有搭建分布式的通道 。而正因为看上去不可能 , 分布式技术变成了华为在软件操作领域震惊行业内外的一记金箍棒 。
在华为的判断里 , 随着无线网络环境不断优化 , 数据质量传输的效率一定会进一步增长 。借助这个基础条件的改变 , 华为可以将不同品类硬件之间 , 通过多种硬件虚拟化技术进行打通 , 组成一个全新的“物理设备” 。用户最终可以在某个特定场景 , 呼唤手机、PC、穿戴设备等等硬件 , 在同一时刻提供组合服务 。就像手机里摄像头、处理器、屏幕可以同时工作一样 , 不同设备也可以变成同一部“手机” , 只是它们物理上彼此分离而已 。
其实我们看看所有科幻电影和科技公司的宣传片 , 描绘的未来都是统一的:人类可以用手表、汽车 , 甚至眼镜来打电话;说句话可以远程指挥冰箱或者打印机;空调可以根据人类体温调节冷热;智能系统能实时检测和体系用户的健康状况 。
然而与科幻电影和科技宣传片不同的是 , 华为决定真的尝试打造这样的未来 。当然理想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首要任务是华为要做好各项基础软件工作 , 让多设备的人机交互真的发生“七十二变” 。为此 , 华为在软件领域探索了分布式软总线技术、硬件虚拟化技术 , 尤其是海量硬件能力模块的解耦 , 以及不同硬件编程语言的打通 , 让华为筑起了分布式技术的地基 。
当基础已经具备 , 华为关于软件未来的判断 , 也就从EMUI10的马蹄声中 , 踏上了漫漫取经路 。
取经之路
大众会好奇的下一个问题 , 是华为的这场宏大远航 , 到底是一个长期愿景 , 还是朝夕力争的产业现实 。
相信这个问题只能用实际行动来解答 。在EMUI10中 , 用户已经见到了跨终端的交互能力 。比如在手机通话的同时 , 使用无人机的摄像头功能;比如将华为手机上的文件 , 通过“一碰传”功能在电脑上进行修改 。
以EMUI10作为基础坐标 ,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华为P40系列公布的EMUI 10.1版本上 , 分布式技术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从产业视角上看 , 重点在于时隔半年的提升速率 , 证明了分布式技术已经成为华为在软件系统中的升级主线 , 并且展现出了可观的创新幅度 。
在 EMUI 10.1的分布式技术中 , 有以下几项具体升级:
华为手机、智慧屏、PC之间实现畅连功能 , 这背后实际上是分布式系统的应用 。
推荐阅读
- 互联网分析师于斌|对于陆正耀“背后”的愉悦资本来说,反思才是第一要务
- 互联网的一些事|QuestMobile:2020 移动互联网人均使用时长同比增长 12.9%
- 互联网的放大镜TB|vivo X50Pro发布,小米10瞬间不香了?
- |传统互联网产品经理正在消失,如何自救?
- |搜狐畅游的修仙往事:当互联网公司开始“拜神信教”
- 爱集微|核芯互联发布12bit 1Gsps ADC,已开发授权与样品申请
- 互联网乱侃先生|国产机们不用再看高通脸色?超级芯片巨头入场,GPU比高通强很多
- 基建新基建按下互联网保险“加速键” 慧择头部效应凸显
- 36氪|36氪独家|TCL旗下工业互联网平台「格创东智」获云锋基金亿元级A轮融资
- 互联网生活|不一般!世童科技品牌启动暨智能学习桌新品发布会惊艳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