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新闻万物互联的灵鹫山,取经的华为( 六 )


手机和PC之间的办公协同升级 。 在EMUI10的基础上 , 新的办公协同首次实现了分布式文件协同和分布式数据库的商用 , 打通了数据在多设备之间的流动 。 比如基于分布式图库 , 用户可以在同一个设备中查看不同设备中的图片 , 避免了找图片传图片的麻烦 。
备受瞩目的HiCar到来 。 在华为的分布式体系中 , 可以将车机直接与手机通过硬件虚拟化相联 , 既保留了车机的差异化能力构建 , 同时也让手机与车机间实现了无缝切换 , 从另一种角度推进了车机的标准化统一 。
可以说 ,从EMUI10 到EMUI 10.1完成了从分布式系统的基础 , 到分布式文件、分布式数据的关键能力演进 。 不仅直接在软件层面增强了华为全场景设备的体验竞争力 , 同时也清晰展示了关于“分布式”这件事 , 华为到底在怎么做 , 未来会做到什么程度 。
几时回长安?
眺望万物互联的未来 , 我们会有两件事非常好奇:一是到底什么时候能体验到畅想中的那种多硬件协同服务 , 处处充满智能的体验;二是消费者什么时候愿意为新的IoT交互方式埋单 , 造就像智能手机时代那样壮观的消费市场?
关于未来 , 华为希望接下来的剧情是这样的:
· 给开发者无穷多的想象力
分布式技术的未来在于生态 , 这跟华为今天在打造的HMS体系需求不谋而合 。 无论你说这是华为的远见还是不得已而为之 , 但目前情况确实是软件重新定义生态的战略契机正在打开 。 只有抓住这个技术变迁的机遇 , 华为才能走向消费终端真正的胜利 。
为此 , 华为已经基于分布式技术 , 构建了完整的开发者赋能体系 , 力争让更多开发者基于分布式技术创造全新的软硬件体系 。 华为将分布式系统生态开放分为南向和北向 。
南向是利用华为分布式技术以及相关SDK , 完成与华为生态互通互联的硬件厂商 。 华为会尽量将适配能力解耦到所有可能的硬件模块 。 这样各种硬件在接入华为的分布式体系中时 , 都可以找到自身硬件全新的价值 , 通过分布式能力的合纵连横 ,来获得用户价值的无成本提升 。 北向则是利用分布式技术完成APP开发的应用开发者 。 分布式技术解决的多硬件问题 , 打破了过去20年移动产业基础的开发规律和产业逻辑 , 自然也就带给开发者以巨大的创新机会 。 用软件开发去重新定义产品和能力 , 相信这是目前同质化严重的应用开发中 , 从业者最喜欢获取的机遇 。
· 用户在一个偶遇后 , 感觉爱上了
毫无疑问 , 分布式技术的最终落脚点还在用户 。 毕竟分布式技术要融合多设备、多场景来体现价值 , 而具体到每位用户的设备构成和场景需求都是不同的 。 而且相比于外观和性能经验的硬件 , 软件能力先天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 需要用户去体验和认同 , 甚至在前期度过一定的磨合期 , 才能真正认同它的价值 。
面对这个问题 , 华为的契机在于分布式生态和应用 , 能够解决生活中切实的问题 。 比如手机和智慧屏之间的一次通话;某次办公中紧急情况下手机和PC的联动;穿戴硬件和手机合作 , 发现了亲人的某个健康问题;家庭IoT产品和监控设备 , 从某次意外中保护了孩子 。 这些瞬间会积少成多 , 在某个不经然的瞬间与用户相遇 。 那时起一位用户就会习惯甚至爱上分布式的世界 , 并且化身一款分布式口碑传播器 。
而就目前来看 , 畅连等功能的用户增长非常快 , 手机和智慧屏之间的互动 , 改变了很多家庭对于客厅设备的定义和需求 。 王成录博士认为一到两年间 , 软件带来的改变就会显现出来 。
毫无疑问 , 对于分布式技术解决多设备难题这件事 , 华为踏出了一步面向无人区的探索 。 而且在踏出之后的半年 , 华为没有慢慢试探 , 而是一路跑了过去 。 当然 , 这样的行为与来自大洋对面的压力息息相关 , 与华为面临的与安卓体系脱钩 , 构建HMS生态的紧急任务息息相关 。 但是也该承认 , IoT时代是最符合技术逻辑发展的下一个产业周期 , 业内却并没有公司去大踏步探索和构建这个未来 。 华为的取经路 , 或许有不得已的成分 , 但也有内在的判断和洞察 , 有高悬在远方的未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