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每个人都是一束光!千里寻亲,把一个个破碎的家庭重新“拼圆”( 二 )


安徽口音、“kengkou”、家在山上……马不停蹄把手中的信息加以拼接 , 祁巍在全国10多个发音为“kengkou”的地名中锁定了安徽黄山市 。 在与当地民政和公安部门取得联系 , 进行多番比对后 , 最终确认王群的身份——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地区坑口乡人 , 2014年在一次山体滑坡中走失 。 2019年6月的一天 , 载着王群的面包车沿着山路 , 驶进坑口乡的一个小山村 。 当王群母亲一把将儿子揽进怀里失声痛哭的那一刹那 , 祁巍的眼眶也湿润了 。
如今虽然回家了 , 但王群从没忘记过祁巍 。 隔段时间 , 他就会请父母给祁巍发两句信息或照片 。 而今年春节发来的这段微信 , 祁巍至今舍不得删:“祁叔 , 我今年要跟爸爸学种西瓜 , 等夏天瓜熟了 , 您一定来尝尝!”

文汇网每个人都是一束光!千里寻亲,把一个个破碎的家庭重新“拼圆”
本文插图

“‘我爱你’甄别法” , 拼起记忆碎片
从2017年至今 , 祁巍带领管理二站“寻亲甄别青年突击队” , 已帮助100多名受助人员与家人团聚;仅今年上半年 , 就帮助12人归家 。 在此过程中 , 爱琢磨的他还总结了一套“520(谐音:我爱你)甄别法”——“5” , 是指对受助人员“望、闻、问、切、断”;“2”是指“跨省联动、跨界协作”;“0”是指与受助人员零距离接触 。
“为受助人员精准画像的过程 , 与中医颇有些相似之处 。 ”祁巍告诉采访人员 , 望 , 就是察其颜、观其色、知其心 。 谈话过程中 , 要细心观察谈话对象的肢体语言、情绪变化等细节;闻 , 就是听其言、其音、其义 。 特别是要从受助人员的方言口音中 , 初步判断其大致的地域范围;问 , 就是询问、提问、追问 。 不仅要根据现场情况进行有效启发和引导 , 还要针对受助人员感兴趣的话题深入提问;切 , 就是精准号脉 。 不同情境状态下 , 对同一个问题 , 受助人员有时也会有截然不同的答案 。 因此 , 要细心体察其中的变化 , 做到心中有数 , 辩清真伪;断 , 则是最后的汇总筛选、分析判断、相互印证 , 从而发现有效线索 。

文汇网每个人都是一束光!千里寻亲,把一个个破碎的家庭重新“拼圆”
本文插图

救助管理二站里有一位智力障碍的受助人员 , 平时鲜少开口说话 , 人像甄别、指纹对比等各种技术方法都用过 , 皆无所获 。 一次午饭时 , 祁巍灵感忽至:“筷子 , 用你的家乡话该怎么说?”“dü” 。 “这是哪里的方言?”祁巍在朋友圈求助 , 很快有了回音——“应该是福建闽北一带 。 ”祁巍再找他聊天 , “你喜欢吃什么水果?”“外面黑色的 , 里面肉是白白的 。 ”会不会是山竹?祁巍找来山竹的图片 , 这位受助人员看后拼命点头 。 综合这些信息 , 可以初步推测他的家乡在福建闽北一带 , 祁巍立即和当地相关部门取得联系 , 找寻自此有了方向 。
这几年 , 寻亲甄别的渠道也在不断拓宽 。 2014年 , 救助管理二站发起“跨省甄别联动机制” , 借助各地救助管理站对当地语言、地方风俗、交通保障等方面的便利和优势 , 陪同受助人员到当地确认身份;目前 , 已经与江苏、浙江、山东等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近60家救助管理站签订了合作协议;此外 , 还与多个寻亲公益组织携手 , 实现跨界协作 。
从最初的传统甄别方法到与公安部门联动 , 实现人脸图像识别、DNA鉴定等科技手段加持 , 再到与其他省市相关部门、公益组织携手 , 实现“跨省联动、跨界协作” , 这几年 , 救助管理二站甄别寻亲的成功率不断提升 , 从过去的23%提高到了目前的35% 。
文汇网每个人都是一束光!千里寻亲,把一个个破碎的家庭重新“拼圆”
本文插图

茫茫人海中 , 坚守这份有温度的事业
人具有社会属性 , 家庭、职场等各种社会关系总能勾勒出他的生活轨迹;然而 , 散落在社会各个角落的流浪人员却偏离了正常的生活轨道 。 能查到信息的 , 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帮助他们回家;查不到的 , 就只能住在救助站里 , 十天半月的不乏其人 , 住了五年十年的也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