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悟行学宫唐太宗却起了一个很坏的头,面对历史上当权者篡改历史的行径( 二 )


阳明悟行学宫唐太宗却起了一个很坏的头,面对历史上当权者篡改历史的行径
文章图片
在汉朝以前 , 史官还没有专业分工 , 凡是与历史记录有关的工作 , 主要都是史官负责 。 从汉代起 , 历史的地位更加凸显了 , 出现了不同分工的史官 , 左史专门记载国中大事 , 右史专门记载皇帝言行(叫“起居注”) , 以鉴察古今 , 明辨得失 。 在古代 , 既有史官“秉笔直书”的传统 , 又有专职记史的制度 , 那么是不是历朝历代的史书就都能够如实反映真实的历史进程了呢?也不尽然 , 有很多时候 , 正史史书还是被当权者动了手脚的 。
要说当权者为了自己的名声篡改历史的行径 , 著名的明君——唐太宗李世民起了一个很坏的头 。 从汉代继承下来的史官记皇帝起居注的制度 , 是非常严格的 , 它按日记事 , 以日系月 , 以月系年 , 是以后编纂史书的基本素材 。 它的内容既不能外传 , 帝王也不能过问 。 这就能使想青史留名的帝王多少有些收敛 。
而在唐代的玄武门之变中 , 李世明杀兄害弟、逼父退位的事实 , 使他既担心社会舆论的指责 , 更怕史官秉笔直书 , 招致后世的非议 。 这块心病一直伴随着太宗 , 让他寝食难安 。
阳明悟行学宫唐太宗却起了一个很坏的头,面对历史上当权者篡改历史的行径
文章图片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 , 他终于忍不住向宰相房玄龄提出要看起居注 , 房玄龄感到为难 , 幸好谏议大夫朱子奢进谏 , 认为太宗此举将开恶例 , 导致以后史官记事会隐恶扬善 , 难以取信后世 。 太宗只好作罢 。
但过了七年 , 太宗又忍不住问谏议大夫褚遂良 , 假如自己有什么不善的举动他会不会记下来?褚遂良回答得很干脆:“臣职当载笔 , 君举必书 。 ”意思是说我的职责就是记载皇帝的言行 , 您的一切言行自然会忠实记录 。 这时一旁的黄门侍郎刘洎也说:就算褚遂良不记 , 天下的人也会记住 。
既然起居注无法看到 , 太宗就改变策略 , 对房玄龄说自己要看国史 。 房玄龄对太宗的目的自然心知肚明 , 但他又不敢违令 , 只好将起居注、国史删略成《高祖实录》二十卷进上 。 太宗看了之后大为满意 , 对删改的房玄龄等人大加赏赐 。 可见房玄龄在如何隐藏玄武门之变的事实上颇下了一番功夫 。
就今天的研究来看 , 贞观君臣修改的并不止玄武门之变这一件事 , 对于唐朝开国时期的许多事情都进行了篡改 。 晋阳起兵反隋 , 唐高祖李渊毫无疑问起了主要作用 , 这从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里可以明显看出 , 但贞观君臣却将主要功劳都揽到了太宗头上 。 太子李建成才能虽不及太宗 , 但也绝非懦弱无能之辈 , 但在贞观君臣的改写中 , 建成完全变成了一个嫉贤妒能的小人形象 。 这种改写 , 将唐朝建立的主要功劳放到太宗头上 , 显然是表明太宗打下来的江山自然应该坐下去 。 唐太宗千古明君形象的确立 , 主要是由于其文治武功 , 但也与上述的历史改写有关 。
阳明悟行学宫唐太宗却起了一个很坏的头,面对历史上当权者篡改历史的行径
文章图片
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注皇帝不能浏览 , 这是有道理的 , 唐太宗要看起居注时 , 谏议大夫朱子奢的担忧也很有远见 。 果然 , 唐太宗开了以皇权干预记史的恶端以后 , 后来的皇帝们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
到了宋朝 , 皇帝篡改历史的戏码再次上演 , 这次的主角还是太宗——宋太宗赵光义 。 宋太祖赵匡胤和唐太宗李世民一样 , 帝位得来的都不光彩 , 但宋太祖的龙椅毕竟是靠众人拥戴 , 兵不血刃地弄到手的 , 不像李世民那样杀兄逼父 , 所以倒没有动篡改历史的歪心思 。
赵光义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继承了帝位 , 本来也是名正言顺 , 交接顺利的 , 但赵光义希望自己的“领袖形象”更光辉一些 , 便改起了历史 。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时 , 本来赵光义并不在场 , 但他修改史官记录 , 把自己也加入到拥戴赵匡胤的队伍之中 , 从而让自己也有了一份“拥戴之功” 。 到了他儿子宋真宗时 , 更是变本加厉 , 真宗觉得老爹这样还是不够分量 , 又给赵光义“加戏” , 不仅让他在场 , 还堂而皇之地变成了拥戴赵匡胤的主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