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电影《冬日之光》重估一切价值脱离人生困惑,解读镜头和场景的隐喻性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冬日之光》重估一切价值脱离人生困惑 , 解读镜头和场景的隐喻性
如果说1961年《犹在镜中》中上帝幻化为一只巨型蜘蛛是宗教狂热分子与上帝进行的精神对话 , 那么1963年伯格曼“宗教三部曲”第二部《冬日之光》则是通过将这只巨型蜘蛛边缘化来彰显上帝使者牧师的尴尬境遇 。
《犹在镜中》作为《冬日之光》的起点 , 将牧师的祝福演变为蜘蛛象征的恶魔 , 而《冬日之光》则通过牧师托马斯爱情与信仰的冲突和博弈来阐述耶稣落败的事实 , 通过对圣象、圣物、圣灵的不断质疑 , 托马斯在精神层面上具有了与上帝沟通的机会与条件 , 但正是这样一位对上帝深信不疑的人却陷入了“怀疑”的无尽痛苦之中 , 影片通过镜头光线的明暗变化营造出激烈与荒诞的感觉 , 其中的镜头构图和剪辑都在呈现出阴沉冷静的风格 , 将“上帝脱轨”的叙述主题鲜明呈现给观众 , 而荒凉的教堂场景更展现出质疑的分量和价值 。 对于瑞典观众来说 , 一位牧师对上帝的质疑显然更具重量 , 由此带来的思考更真实可信 。
本文插图
今天 , 我将从《冬日之光》的艺术特点谈起 , 通过伯格曼与众不同的叙述风格和场景构建表达他对于爱情、宗教和人生的理解 , 80分钟的影片故事虽然平淡 , 内涵却丰富深刻 , 表现出伯格曼一如既往的深刻与晦涩 。
01、打破常规的阴沉忧郁镜头语言 , 每一幅画面背后都蕴含着质疑上帝的痛苦
电影之所以能够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与摄像机运动构成的镜头美学密不可分 , 画面不仅可以呈现出人物心理变化 , 增强电影情节的戏剧张力张力 , 还能创作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 , 并赋予他们不寻常的神奇意义 。
本片的摄像师西文·纳维斯特是伯格曼的御用摄像师 , 在黑白电影方面堪称大师 。 他特别强调光线与画面的关系 , 尤其是对于伯格曼对于“存在主义”的探讨 , 常常是在“无中生有”地创造一些不存在的事物 , 因此更需要以独具特色的镜头语言来引导观众心理 , 让画面与主题默契地结合起来 。
本文插图
对宗教的疑问的属于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世俗观点 , 因此场景和光线显得尤为重要 , 在确定地点为教堂后 , 光线问题便成为影响本片”质感”的因素 。
为了烘托主题 , 在阳光最为充沛的午后我们却可以发现没有一个镜头可以见到阳光 , 由此可知西文对于光线的要求绝非一般 。 在通常意义上来说 , 这种天气的光线不会发生改变 。 在随着牧师托马斯对上帝质疑的加深 , 需要在光线上做出一定的改变 , 于是西文几天之内一直坐在教堂里 , 每十分钟照一张照片来观察光线的变化情况 , 并最终发现最适合呈现这种效果的光线 , 其最主要的特征便是没有影子 。 为此 , 他建造了一些特殊的反射镜和大屏幕 , 混合一些大的蜡纸和间接的照明 。 这种创新式的摄像方式让每一个画面都具有了独特的艺术美感 , 与之前伯格曼的电影质感发生了质的飞跃 。 就像西文说的”难道你想不停的重复拍摄同样的东西吗?艺术需要借鉴 , 更需要创新” 。
本文插图
在1963年 , 伯格曼为演员拍摄定妆照时 , 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确保画面的尽善尽美 , 演员被要求一遍一遍对重拍 , 直到找到最为合适的效果 。 伯格曼对于艺术的呈现方式相当严苛 , 而他的标准在今后的二十多年间都未曾改变 。 正是因为每个细节的精益求精 , 在画面中人物的关系和思想竟然神奇地流动起来 , 没有色彩的影片也可以如此的美妙 , 而瑰丽的背后隐喻着更为深刻的思想:因为质疑上帝带来的痛苦 。
推荐阅读
- 幽默感电影|交警为什么喜欢缴电动车摩托车,原来问题在这
- 掘墓追电影|十二星座中,这三大星座鸿运驾到,福禄不缺,定有好事发生!
- 电影铺子|都在夸潘粤明的新剧,我却想泼点冷水
- 朝阳群众|【想和你看】电影《何以为家》
- 电影饕餮兽|刘恺威为小糯米庆生,父爱如山,杨幂缺席女儿生日会是事出有因
- 爱情电影|今日组讯丨院线喜剧片《四喜玩家》、爱情电影《依依》等
- 电影天堂|瘦脱相的3男星,眼窝深陷惹人疼,可他年纪还那么小
- 红网娱乐|由肖昂执导的电影《追踪日记》将于明年开机
- 上游新闻|轨道九号线来了!从沙坪坝到渝北,超多好玩赶紧收藏!
- 电影急速|炎热的夏季,女孩子们需要搭配美美的小裙子出游,吸睛up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