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熊育群:广府人的南方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熊育群:广府人的南方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
古代的中国人为何选择不同的迁徙方向?
他们的行走又如何形成我们今天的模样?
岭南熊育群:广府人的南方
本文插图

《一寄河山——大地上的迁徙》
熊育群 /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9年10月出版
《一寄河山——大地上的迁徙》是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熊育群的文化散文集 。 在这些文字里 , 熊育群通过书写今天中国的民风、民俗 , 遥想历史的变动与人口的迁徙 , 古今交织 , 极具文化色彩 。 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 , 古老中国的人口沿着不同的方向流动 , 形成今天的人口分布图 。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 古老中国的人口流动是多向度的 , 而每一次大规模的迁徙都与历史的大动荡联系在一起 , 于是迁徙变成历史的另一种书写方式 , 反映着先辈的战争与流亡、生存与遭际 。 作者行走在今天的中国 , 感受各地不同的风俗人情 , 追溯发生过的历史 , 遥想先辈的生活 , 穿越中华大地上历史文化的烟云 , 拾起散落中国大地的文化因子 , 集成此书 。
岭南熊育群:广府人的南方
本文插图

广府人的南方
文 | 熊育群
脑海里跳出“南蛮”一词 , 自觉有些荒唐 。 眼前的景象无关“南蛮” , 反倒是繁华得喧嚣 , 灯红酒绿得纷纭 。 十几年的时间 , 佛山、东莞、中山已经用水泥的楼房和水泥的道路与广州连接成了一体 , 不容眼睛瞧见一片田野 。 而我 , 眼睛从这剧烈梦幻的变化中看出一丝荒凉——一座城池 , 一个年代 , 无论它怎样辉煌 , 转眼之间 , 遗迹就可以覆盖所有的显赫——这不过是大地上许多遗迹诉说过的辉煌 。
“南蛮”这个词汇所代表的含义离得并不遥远 , 一百多年前它仍然刺痛着人心 。 中原人对于南方的蔑视 , 正如今天的岭南人把他们地域之外的人都称为北方人一样 , 普遍的偏见从来不曾缺席 , 它乃人性之一种 。
面对高楼大厦 , 遥想荒蛮似乎可以得到一种心理释放 。 它见出变幻的现实暗含的一种力量 , 让繁华呈现只在瞬息之间!让荒凉呈现 , 更如人之转念 。 这种沧海桑田的力量 , 让曾经桑田鱼塘的珠江三角洲转眼间变成了车流滚滚的街市 。 古老村庄在湮没 , 荒山野岭美容美发一样遭遇改造 , 全球化浪潮席卷时空 。 历史的痕迹在潮水般退去……
置身岭南 , 城市群中川流不息的人 , 像一夜之间涌现 。 尽管着装上他们趋于一种流行 , 然而 , 口音泄露了他们作为北方人的身份 。 他们是来自北方的移民 。 在粤语通行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 新移民带着的语言就像无法交换的货币 , 而一颗离乡的心 , 在体会漂萍的孤寂 。 他们奔忙 , 不同的乡音被强力改造后仍顽强地在各个角落响起 。
岭南土地之上 , 承载新世纪的一个梦境 , 穿梭其中 , 感觉洁净、喧哗、急速、刷新……
而一种古老 , 一种与南蛮时代相联系的声音——客家话、潮汕话、粤语 , 于天南地北的乡音里独自灿烂 , 它们在嘈杂的超市、街道、车站成为一道景观 , 让陌生的外来者不得不伸直了舌尖 , 发出一两声“鸟语” , 发音标准者无不为自己拥有这通行的“货币”而兴奋、而虚荣 。 而舌根顽固者感受到的是独在他乡为异客的滋味 。 在这岭南的“鸟语”声中 , 我感受到了它与历史的联系——三种方言都带着古老中原人的发音 , 声音证实曾经的荒凉并非虚幻 。
在城市化与土语间寻觅历史发展的玄机 , 不会让人浮云遮望眼 。 从客家话、潮汕话、粤语可以发现岭南的三大土著民系客家人、潮汕人、广府人的来龙去脉 。 多少年前 , 他们的祖先如今天的移民一样翻越了南岭山脉 , 进入这片荒凉的未被开化的土地 。 那时的荒凉 , 实在是更葱郁而沛然的自然景观 , 南方密布的河流 , 一片片原始丛林的苍翠与繁茂 , 散发自然最粗犷狂放的诗意 。 无人记得 , 潮汕人是如何最早发现粤东平原 , 客家人是怎样迁徙到了梅州山区 , 广府人为何选择了珠江三角洲 。 壮阔而悲伤的迁徙史 , 没有有心人 , 像智者观察并记述历史 。 甚至边远地区弱小民族的祭师 , 尽管他们没有文字 , 但依靠原始宗教 , 依靠一代代人的吟唱 , 也能传承自己的历史 。 南方的历史却走成了一片荒漠 , 岁月的江河奔腾而去 , 只泻下一地泥沙 。 多少苦难被这样的泥沙埋葬 , 多少挣扎过的生命听不到了一丝喘息 , 吟唱的歌谣不能传世 , 哀伤的文字不复重现 。 因为迁徙者是弱者的迁徙 , 是灾祸的迁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