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还没过,日本对中国就不再“风月同天”?

世卫组织大会将在本月 18 日举行,美日两国在会前凑了个 " 八国联军 ",不提案,而是以口头照会的形式,呼吁世卫组织向台湾发参会邀请 。这其中,日本的角色很有意思 。日本外交界和新闻媒体历来偏爱用感到 " 困惑 "" 遗憾 " 这样的词汇,对这种明显会让中国感到不仅仅是 " 遗憾 " 的事件,日本媒体也并没有绕着走,10 日、11 日均给予了报道 。日本时事通信社称,中国主张 " 一个中国 " 的原则,强硬拒绝台湾参加本月 18 日召开的世卫组织本年度全体会议(显然他们清楚中方立场) 。 但台湾要求 " 向世界贡献台湾在防止新冠病毒感染扩大上的经验 ",获得了美日欧的 " 支持 " 。 对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 6 日采访人员会上要求世卫组织及各国支持台湾," 安倍政府和美国步调一致表态支持 " 。这就让人不解了 。2018 年安倍访华以来,中日关系被认为发生了显著改善,恢复到正常化水平 。 各方面合作提速,区域、东北亚合作势头上升,互动良好 。2019 年,中国访日游客达到创记录的接近 1000 万人次 。疫情期间,中日间也有多轮互动,比如自民党倡议国会议员捐工资、比如有市长称病毒是敌人,但人不是;比如援华物资包装箱贴上 "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东京、大阪等城市出现 " 中国加油 " 的标语牌;小女孩在街头寒风中一遍遍鞠躬为武汉募捐 。然而我们也看到,除了为台湾 " 入世 " 撑腰,日本政府上个月还宣布投入 22 亿美元用于支持日本企业从中国转出,以及计划将一半上市企业列为限制外国投资,这些都被外界视为跟随美国 " 去中国化 " 之举 。" 风月同天 " 的日本,与 " 去中国化 " 的日本,哪个是真日本?" 这些天看日本网友评论,没有一条讲中国好话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日本问题专家笪志刚告诉刀哥:日本各界并不都是一个声音 。 比如日本国立传染病防治研究所就提出,日本现在扩大到全国的疫情主要来自欧美 。 筑波大学把去年八、九月份冷冻的肺炎患者血清做了测试,发现了新冠病毒 。 日本这两个类似举动其实是为中国说话,日本医疗从业者、大学医疗研究机构本着科学态度在追溯病毒的起源 。但是,日本政府的态度前后反差很大:一开始为了保东京奥运会以及中日合作气氛,不那么渲染疫情,在这件事上,安倍还受到来自在野党和网民的质疑 。 安倍对华的姿态,有经济上的考量,也有地缘上的诸多考虑,但是他后来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奥运会确定延期之后,随着国际社会疫情的起伏变化,随着中美之间的博弈,对华甩锅的舆论,还有一些国家出现的不和谐声音,日本社会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影响 。疫情还没过,日本对中国就不再“风月同天”?
日本政府及很多网民的态度就印证了这一点 。 对世卫组织和病毒起源问题,安倍以前没有表态,后来也委婉地提出了批评,表示世卫的应对表示 " 也存在问题和课题 ",认为在疫情平息后应该对其职能进行验证 。再加上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以及去 " 中国化 " 问题,日本给人一种嘴上不说,行动上悄悄跟随美国 " 去中国化 " 的感觉 。 因此,不排除它会在战略上做一些调整,甚至一些变化可能会出乎我们的意料 。中国率先向世界上其他国家提供物资、医疗等全方面的援助,展现了国际合作的愿望,提供了力所能及的行动 。 正常来讲,我们理应收获更多点赞,但实际上有一类声音反而在质疑我们有什么企图,觉得中国是想主导后疫情时代,借机增强软实力 。 这类思维不可避免影响到作为西方国家一员的日本 。同时,日本也有自己的考量 。 疫情中,中国停摆两个月,日韩很多汽车厂都得停产,这让日本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产业空洞化问题,有了一种近似被 " 卡脖子 " 的感觉 。 这不一定就是在针对中国,如果这个国家换成印度,日本也会 " 去印度化 " 。日本战略界一些人士看到疫情下的欧美一些国家如此不堪一击,又看到中国的制度优势得到极大迸发,内心产生一种恐惧感 。 这是疫情中日本对华保守势力抬头的深层心理因素 。" 日本的这种态度和战略取向,就是没有疫情,也是在不断调整,但是疫情放大了日本对华战略调整的速度,或者说放大了它的危机感 。 " 笪志刚的这段话给刀哥留下的印象很深 。 日本看到,此次疫情中中美两国表现反差太大,觉得中国取代美国的速度在加快,影响力在提升 。 它既希望中国在他认可的范围内提升,但又不希望中国快速成长为巨人,那将对日本的亚太利益形成冲击 。 这些年,日本跟随美国搞亚太再平衡、印太战略、防务合作等等,谁都看得出布局针对的是谁 。日本的 " 小气候 ",得连带西方国家的 " 大气候 " 。 欧美一些国家力图打造后疫情时代 " 去中国化 " 的潮流和观点,从经济安全、产业安全等方面渲染反华氛围,捏造 " 中国责任论 ",试图让其他各国担心中国、恐惧中国,乃至最后排斥中国 。 只不过在疫情的大格局下,它们不能做得更为露骨 。 疫情结束后,博弈料将在经济安全、产业安全、金融安全等方面有所体现,比如以后可能在互换货币中排斥人民币 。当然,日本对华外交姿态也是复杂的,并非中国就完全拉不住它 。 日本是个老龄化社会,经济不景气,要获取对安倍经济学的最大支撑,中国绕不过去 。 周边外交方面,日本也希望有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以有利于日本开展区域通商合作 。 对华的旅游等人文交流也为日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 这些合作都惠及日本民众,也有民意支撑 。专家认为,对华做出颠覆性举动不符合日本利益,日本的经济界和民意也会起到一定的左右作用 。 日本属于小政府、大社会,政界需要聆听经济界呼声 。 因此,日本整体上不会像美国那样和中国产生直接对立,而是可能聚焦于本国的政治、外交、经济、安全以及两国交往的大背景,做出一定的调整和改变 。 今后,合作与博弈并存仍是中日交往的常态 。 不能指望中日之间百分百都是友好合作,也不可能完全走向摩擦和对立 。"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像两只刺猬取暖 "至少从民意调查来看,中日关系中,中国民间是更容易变化的那一方 。2019 年 9 月,日本民间团体 " 言论 NPO" 和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分别对两国 18 岁以上的人进行舆论调查,日本受访者 1000 人,中国受访者 1597 人 。 10 月下旬,调查结果公布 。 认为 " 现在中日关系不好 " 的中国人比例为 35.6%,比 2018 年下降 9.5 个百分点 。 回答 " 现在日中关系不好 " 的日本人比例为 44.8%,比 2018 年增加 5.8 个百分点 。回答对日本印象不好的中国人比例为 52.7%,比 2018 年下降 3.4 个百分点(2013 年因钓鱼岛冲突,这一比例曾高达 92.8%) 。 回答对中国印象不好的日本人比例为 84.7%,比 2018 年下降 1.6 个百分点 。从民调上看,中日关系近年的好转似乎并没有动摇日本人的对华印象,这等于说,中国人好心没好报吗?国与国的关系,就像两个刺猬取暖 。 不能太近、扎;也不能太远,取不了暖 。 对中日关系的定位,也同样如此,乐观不到哪去,但也不能过于悲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