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子寒:“寄北”还是“寄内”——一则《夜雨寄北》的教学省思 |【文化一瞥】( 四 )


对现代人来说 , 我们恐怕很难理解古代文人那种充满了“暧昧”气质的交往方式 。 此前曾有网络流传所谓唐人诗:“送别满基情 。 ” 执手洒泪、同塌而眠、秉烛夜谈等等在古人看来正常的交往 , 随着个人意识的崛起 , 亲密关系和亲密行为也遭到不同的眼光对待 , 而这样关系和行为的空间和向外程度也就越来越小了 。
那么从教学的角度来说 , 我们到底应该教“寄北”还是“寄内”呢?起初笔者是支持“寄内”的 , 这自然是因为学生的接受 , 课堂的效果让我发现现在的孩子可能更容易理解夫妻或者说情侣之间这样的情感和状态 。 而从解读的层面 , “诗人未必然 , 读者未必不然” , 我们当然可以允许多种解读的存在 , 讲授李商隐是思念妻子所作 , 亦无不可 , 更何况还更能帮助同学们理解 。 笔者个人看来 , 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当在于李商隐这种“眼前景却作日后怀想”的手法和巧思 , 帮助学生感受李商隐之“语浅情浓” , 足矣 。 但通过对“剪烛西窗”这一语典的简单考察 , 结合今日笔者看到的“最新规范”中“七月流火”和“空穴来风”的意思都开始扩展 , 甚至偏离了其在文献中的本意 , 开始迎合大多数只凭字面理解词义这一现象 , 笔者的想法开始转变 。
一来 , 这样的教授 , 会让“剪烛西窗”这一语典 , 或者说成语失去其本来的土壤 , 进而影响学生对于这一成语的认识和使用 。 二来 , 通过这一首诗 , 本可以窥见古代文人交往的一丝风致 , 对之后我们见到诗词中的相关用典和情境更能理解 。 但因为讲授上的偏差 , 可能学生就损失了这一点文化上的认识 , 进而影响同学们对其他诗词的理解 。
对《夜雨寄北》这一篇诗歌的教学上的偏差 , 也让我感到深深的羞愧 。 这大概就是备课不精细的下场 。 我想 , 或许也有老师聚焦于“寄内” , 而忽略了对诗歌背景的具体考察 , 导致同学们对“剪烛西窗”的理解也产生了偏差 。 那我这一篇小文 , 虽然不足为才社诸君一哂 , 却可为初一年级语文教师们的教学 , 提供一些助力了 。
李商隐子寒:“寄北”还是“寄内”——一则《夜雨寄北》的教学省思 |【文化一瞥】
本文插图

【完】
原文转载自公众号“初一12语文课”
本文章由京师文会出品 , 转载需同意
WEN
HUI
jingshiwenhui
?
顾问
主编
【李商隐子寒:“寄北”还是“寄内”——一则《夜雨寄北》的教学省思 |【文化一瞥】】图文编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