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车行天下:中国汽车报,比亚迪成立半导体公司、英飞凌收购赛普拉斯,汽车芯片产业格局能否改变?|( 二 )


潮车行天下:中国汽车报,比亚迪成立半导体公司、英飞凌收购赛普拉斯,汽车芯片产业格局能否改变?|
文章图片
在芯片产业链上 , 上游主要是芯片制造所需的原材料和生产设备;而芯片的生产工序主要涉及芯片设计、晶圆加工、封装和测试 。 目前 , 国内有多家企业进军汽车芯片产业 , 但大多是只聚焦于某一环节 。 比亚迪半导体业务主要涉及功率器件、智能控制芯片、智能传感器及光电器件 , 是国内屈指可数的拥有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和下游应用在内的垂直贯通全产业链的企业 。 比亚迪半导体主要应用市场为汽车领域 , 有车规级IGBT芯片 。 同时 , 比亚年还推出了指纹识别芯片和影像传感芯片 , 以及汽车级多合一电流传感器等数字逻辑芯片与传感器产品 。
中车集团子公司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时代”) , 近年来也在研究IGBT芯片制造、特别是在封装工艺上有所创新 。 “一方面基于我们开发的技术 , 进一步降低性能宽度范围 , 节约了制造损耗 , 另一方面在协调性方面比现有的产品有了很大提高 。 ”中车时代副总工程师刘国友向采访人员介绍 。
“芯片定义汽车 , 已经成为业界共识 。 ”地平线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余凯表示 , 以前 , 汽车供应链的关键是发动机 , 今后可能是上游的芯片 。 因此 , 保证供应链的安全 , 需要各界共同促进这一行业的健康发展 。
亟待解决的“痛点”
与普通芯片相比 , 汽车芯片在设计方面要求很高 。 另外 , 功率器件芯片的散热设计比集成电路要求更高 。 “当前涉足汽车芯片的国内企业屈指可数 , 国内主要上市公司的规模相对国外芯片企业体量偏小 , 国内汽车领域芯片主要依赖进口 , 自主芯片在汽车领域的占比极低 。 ”上海(华为)海思技术有限公司战略与业务部总监鲍海森说出了行业的“痛点”所在 。 他认为 , 当前国内汽车芯片主要在信息、娱乐、导航系统方面有些产品应用 , 而在汽车核心控制领域 , 像动力控制、底盘、车身等系统中 , 自主芯片极度欠缺 。
至今 , IGBT芯片技术已经发展了近30年 , 技术也已经发展到了第6代 , 主要技术瓶颈是器件可靠性与电荷稳定性问题 。 其原因在于 , 国内企业在IGBT领域工艺基础薄弱且产业化起步较晚 , 在设计、测试以及封装等核心技术方面还积累不够 。 国内较大的IGBT芯片制造企业斯达公司、比亚迪几乎都是从2005年才起步 , 而汽车芯片巨头之一的英飞凌早在1999年就从西门子拆分出来 , 之前就已经有了很深厚的技术积累 , 技术差距短期内很难追平 。 从国内IGBT企业布局来看 , 中车时代、比亚迪等均主要为高铁和新能源汽车做配套 , 主要产品是第四代 , 与国际龙头企业的第六代产品仍有差距 。
同时 , 国内没有先进的晶圆代工厂也是一大瓶颈 。 从全球的IGBT芯片市场来看 , 95%以上的市场由跨国公司占据 , 国产IGBT产品占有率不到5% , 而且基本在国内 。 调查显示 , 去年全球汽车芯片产业营收规模约为3000多亿元 , 中国市场约占1/3 , 但目前市场几乎仍为跨国企业所把持 。 近年来 , 台积电的芯片代工已渐成规模 , 成为了苹果、高通以及华为自研芯片的主要代工厂 , 但其芯片制造设备对美国具有很大的依赖性 , 在美国对华为的步步紧逼之下 , 为了防止市场风险 , 华为芯片的代工也逐渐转向了国内芯片制造公司 。
潮车行天下:中国汽车报,比亚迪成立半导体公司、英飞凌收购赛普拉斯,汽车芯片产业格局能否改变?|
文章图片
当前 , 仅有台积电和韩国三星电子两大企业有先进的5纳米级芯片加工制造工艺 , 目前国内较先进的芯片 , 是华为自主研制的7纳米级芯片麒麟990 。 生产芯片的关键设备是光刻机 , 先进光刻机技术 , 掌握在荷兰阿斯麦尔(ASML)手中 , 中国企业曾于2018年斥资8.4亿元向阿斯麦尔公司订购了一台极紫外光刻机(EUV) , 以谋求在7纳米级技术上有所突破 , 但因为种种原因一再推迟 , 最新消息是要到今年年中才能供货 。 极紫外光刻机相较于普通的深紫外光刻机(DUV)的不同之处在于 , 在加工成芯片的过程中 , 最为核心的就是紫外线曝光步骤 。 而由光刻机激光器发出的紫外光对芯片加工工艺有着关键的影响 , 芯片加工精度的提高与光源的波长有着紧密的联系 。 目前加工芯片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深紫外光刻机 , 其加工芯片的极限为7纳米 , 精度再高者只有使用极紫外光刻机 。 当前 , 在全球仅有阿斯麦尔公司独家掌握极紫外光刻机制造技术 , 其垄断地位自然决定了EUV光刻机的价格高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