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语■是枝裕和《步履不停》:面对人生中的来不及,难道我们只能认命?


在是枝裕和的故事中 , 我们总能隐隐约约窥探到自己的影子 。 《步履不停》一书从始至终贯穿着同一个主题:人生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 。

听语■是枝裕和《步履不停》:面对人生中的来不及,难道我们只能认命?
本文插图

父母去世之后 , 横山良多总会想起大哥纯平的第十五个忌日 , 身为次子的自己带着新婚妻子和继子回到老家与家人团聚的那天 。
那一天的一切仿佛都没有什么决定性的改变 , 姐姐一家还是一如既往的活泼 , 父亲也始终保持着一成不变的严肃脸 , 母亲念念叨叨的话也和之前的每一年如出一辙 。 而良多自己 , 也是像往常一样想方设法的逃避着这一切 。
不过 , 似乎冥冥之中 , 又有一些变化在暗处氤氲着 。 等到日后回想起来 , 那天所发生的每一件事似乎都如同命中注定般刻在了自己的脑海里 。
其实良多早就知道 , 父母已经衰老 , 他们迟早有一天会"走" , 可是在他的心中也只是迟早而已 。 在那个彻底分别的日子没有到来之前 , 他心中始终不愿考虑太多 。 当他真的反应过来 , 一切都已经来不及——父母已经去世了 。
听语■是枝裕和《步履不停》:面对人生中的来不及,难道我们只能认命?
本文插图

书中的良多总是做出一些"慢半拍"的事情 , 等到回程的车开了 , 才想起前夜母亲拼命想也没想起来的相扑选手;母亲病重的时候才发觉自己从未好好地对待她 , 为了弥补心中的缺憾 , 想方设法的延长母亲的寿命 , 可在医生的口中良多只是延长了她的痛苦而已;直到父母过世 , 才发觉母亲从未坐上自己开的RV车 , 和父亲一起去看足球的约定也没能履行 。
良多基本没有参与父母的衰老与死亡的过程 , 甚至刻意躲避与家人相处 , 可是当失去了父母之后 , 却对此感受到了如鲠在喉的感伤和悔恨 。
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来不及 , 是良多在父母去世后得到的近乎认命般的教训 。

听语■是枝裕和《步履不停》:面对人生中的来不及,难道我们只能认命?
本文插图

《步履不停》之所以经典 , 不仅因为是枝裕和的个人影响力 , 而是在其平淡的笔触和朴实的刻画中 , 我们总能发现书中的角色与生活中的自己似乎有些吻合雷同 。
良多是一个习惯"顺着眼前的状况随波逐流 , 事后却后悔不已"的人 , 你或者你身边的人一定也有这样的经历 。 当发生了一件事情 , 我们很难主动地去拒绝或想办法改变 , 而是顺着事情的发展随俗浮沉 , 过后又陷入到"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纠结中 。
在流逝的时间中 , 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力有未逮 , 鞭长莫及 , 总有一些经历和现实让我们觉得特别有压力 。 有些人选择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努力 , 而有些人则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 自己也只能无奈的选择听天由命 。
难道人生中的那些来不及 , 我们只能选择认命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 或许真的有些东西我们无法掌控 , 也有些事情只要我们足够努力 , 也能来得及 。

听语■是枝裕和《步履不停》:面对人生中的来不及,难道我们只能认命?
本文插图

在我们每个人年轻的时候 , 都觉得自己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 , 觉得自己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 , 只要愿意等待 , 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也能平步青云 , 扶摇直上 。
我们总觉得人生还很长 , 有些事情可以拖一拖 , 到时候再说 。
"到时候再说"不仅是一种推辞 , 更是一种让自己心安的理由 。 在我认识的很多朋友中 , 很少有那种做事雷厉风行的人 。 许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 身边的朋友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拖延症 。
拖延症这种事 , 就像是温水煮青蛙 , 短期来看似乎对生活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 只是事情的完成度拖后一点而已 。 可是时间长了 , 生活就会在不经意之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 拖延症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一点点的放弃自己 , 直到我们恍然发现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再去完成一些事情 , 然后感叹:"人生总是有那么一些来不及" 。


推荐阅读